14.熠熠生輝的荒原

“像艾麗斯一樣的城市?”(1)不,我們爬到安紮克山山頂的時候,看到小城在我們下方鋪陳開去,這個城市就是艾麗斯本身。無非是寥寥六條平行的街道,位於狹長樹林綠帶的一側,樹林正好標記出托德河的所經之路(托德是艾麗斯的別名)。在地表上,河流一年只流淌一兩次,但是樹林的存在則表明,眼下幹涸的河床沙地底下不遠處,常年一直有水流不間斷。艾麗斯斯普林斯是個非常小的市鎮,不過作為具體而微的重要城市,政府官邸、公共圖書館、學校、酒店和購物中心一應俱全,它確實是澳大利亞廣袤的北領地(2)整片南半邊區域內的第一大都市,北領地地廣人稀,區域內的居民做生意、見世面須從幾百英裏以外趕到艾麗斯來。當然,澳大利亞大多數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六個州府,大陸核心腹地的這片綠洲,對他們而言,跟對於英國訪客而言並無二致,只是個存在於傳說中的名字。多數澳大利亞人經歷一生一世,也不曾親眼見過艾麗斯斯普林斯——盡管他們當中有不少人會在有生之年去看看舊金山、紐約、倫敦、巴黎和佛羅倫薩。人往往經不住大千世界吸引,結果反倒把自己國家的名勝風光留到最後。以我自己為例,我還沒遊覽過索爾茲伯裏大教堂(3)以及巨石陣之前,就先參觀過中國的長城了,盡管我在溫切斯特上的學,而且一直都在倫敦居住生活。

當我的視線從小鎮移到周圍環繞的群山之際,感覺今天早晨——寒冬晨曦未至之前,我們從孟席斯酒店到墨爾本機場的車程那一路寒冷刺骨,似乎發生在夢境中。那樣的黎明也可能是在倫敦,而這片綠洲可能是在沙特阿拉伯。只有在澳大利亞,艾麗斯和墨爾本才可能在同一塊大陸上,相距不過短短一個白天的飛行距離。群山並非阿爾卑斯山或安第斯山,但是它們以明艷的色彩和醒目的輪廓彌補了身量上的不足。陽光普照下群山閃耀著鮮艷的玫紅色,蔭蔽時則泛著深藍,其光禿禿的荒涼山肩和鋸齒狀的山頂與希臘線條優美的群山不相上下。今天下午,我們逆著陽光,從當地機場駛入小鎮,逐步接近了群山,這時候深藍色的山屏開了一道口子,我們得以進入“艾麗斯”坐落的天佑神護的範圍。現在我們正沿著灌木叢間塵土飛揚的蜿蜒道路,駛往日落之處——總算是真正的澳大利亞了。我們和日落你追我趕一較快慢,但我們還要向西再開85英裏呢,盡管陪同我們的北領地自治政府代表在灌木叢道上嫻熟駕駛自如穿行,能開到45英裏的平均時速,不過沒等我們到赫曼斯堡傳道區勒馬停驂,夜晚就已經趕超我們了。

這一針對為澳大利亞原住民開展的基督教慈善事業由南澳大利亞的德國裔澳大利亞路德教教徒創立。大約120年前(4),因反抗普魯士政府強行將普魯士境內的路德教和加爾文宗合並的高壓政策,他們的先輩離開了德國。到當前這一代人——包括赫曼斯堡的牧師及其家人,他們都還會說德語和英語兩種語言。他們的努力勞動注入了對上帝的敬慕,結出的有形成果便是久負盛名的學校和新建的醫院。通過傳遞西方世界平和一面的事物,打破我們強勢壓倒原住民的西方文明的影響,這可是一項仁慈善舉。陽光下孩子們在塵土飛揚中歡快起舞,用示意動作無聲地講起傳教故事。他們看似身體柔弱,卻都情緒飽滿。通過支持赫曼斯堡傳教工作,人會確信自己是在積極地行善。

第二天的車程把我們帶入遍及260英裏範圍內的大片區域——西面、北面乃至東面——從赫曼斯堡到艾勒朗,一路行駛在“柏土燜”上。當地把柏油碎石路叫做“柏土燜”,這是二戰期間鋪就的路,從艾麗斯斯普林斯一直通到北領地的首府及最重要的港口達爾文。不過今天我們還是沿著灌木叢道行車,經過哈斯特布拉夫、德文特河以及芒特韋奇。這條德文特河幹涸的河床怎麽也不會讓人聯想到與其同名的英國德文特河,但是鮮艷奪目的大片野花漫山遍野,朝四面八方蔓延到天邊,比起英國春日的景色可就出彩多了。這兒的主色是雛菊(包括大一點和小一點兩個品種)的黃色,其余的顏色則無窮無盡(有些晶瑩亮白,有些淡雅淺紫)。這片覆蓋著黃金外衣的原野——覆蓋在鮮紅色的土地上——不斷延伸出去,穿過桉樹零星點綴的稀樹草原,而鮮紅色的灌木叢道彎彎曲曲左躲右閃,這兒一座大山,那兒一棵樹,而後略微下行,穿過一條溪流的河床。我們確實運氣不錯,時機正好,原來要是在雨季期間,眼下這些幹涸的溪流河床,隨便哪一條都可能溢滿洶湧澎湃的激流,而在旱季可能空無一物,只有樹下灰綠色的三齒稃草。花兒是來自幾天前眷顧這片幹旱土壤的細雨的饋贈。再過一個星期,花兒都將凋謝,或許五六年之內都不會再出現,但我們今天有幸見證了它們的絢爛。在墨爾本人或者阿德萊德人看來,這些花兒甚至不如英國的藍色風鈴草林地來得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