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從漢尼拔和約到第三時期結束的西方世界(第6/7頁)

羅馬在西班牙維持常備軍 加圖 格拉古

在第二次迦太基之戰中,羅馬人在西班牙所獲得的領土一開始就區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即原先屬於迦太基人的省份,包括現代的安達盧西亞、格拉納達、穆爾西亞和瓦倫西亞;另一個是埃布羅省,即現代的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這是在這次戰爭中羅馬軍的司令部;這兩部分分別構成了羅馬的兩個行省,即“遠西班牙”與“近西班牙”(Hither Spain)。羅馬人想要把內陸的土著逐漸降服;這些土著,他們統名之為“凱爾特伊比利亞人”,而其占據的地區大約與兩個卡斯蒂爾相雷同。至於西方各省,尤其是現代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埃斯特雷馬杜拉之間的盧西塔尼亞人,羅馬人則只想制止他們,不要侵入羅馬領土而已;北方海岸的加利西亞人、阿斯圖裏亞斯人和坎塔布連人,他們則全未接觸。然而,羅馬人在西班牙因戰爭所得的土地,卻是沒有常備軍便不能保待的,因為近西班牙年年為了驅逐凱爾特伊比利亞人都麻煩重重,而遠西班牙為了驅逐盧西塔尼亞人亦復如是。因之,在西班牙必須年年保持住四萬人的常備軍,也就是四個加強軍團;除此之外,羅馬占領區還得進行一般性的征兵。這有兩個重要原因:羅馬人長期軍事占領海外之地,以西班牙為第一次,至少是大幅度的第一次;因之,這裏的軍役也變成了長久性的。羅馬的舊有習慣總是何處有緊急狀況,便將部隊派往何處,而除了非常危急的情況,服兵役者均不超過一年;但這種老習慣卻無法適用於騷亂而遙遠的西班牙;要把軍隊從那裏撤除,是絕對不可能的,甚至大量換防都相當危險。於是,羅馬人開始察覺到,要統治一個別的國家,不但是被統治者苦惱,統治者尤感嚴重;他們開始怨恨這種可惡的西班牙兵役。新上任的將軍們很有理由不讓現存的部隊集體換防,但他們軍變,聲言如果不能獲準,他們就自動返航。

羅馬人在西班牙所從事的戰爭本身,卻只是次要的。這戰爭從西庇阿離開之後便已開始,一直延續到漢尼拔戰爭結束。在同迦太基締約(公元前201年)之後,西班牙半島短期停戰。公元前197年,遠近兩省均起叛亂;遠西班牙省的指揮官處境急迫,近西班牙的指揮官則完全潰敗,以身殉國。因此,羅馬必須慎重從事;幹練的軍事執政官昆圖斯·米努修斯暫時壓住危局,元老院於公元前195年決定派執政官馬庫斯·加圖親赴西班牙處理。他在依波利亞登陸,發現近西班牙實已完全落在叛軍手裏,海港和一兩處內陸要塞只在極艱困的情況下守住。叛軍與執政官的軍隊發生了一場對陣戰,在頑強的抗衡之後,羅馬的軍事技巧終於取勝了。整個的近西班牙都同意臣服;但其誠意顯然十分單薄,因為一旦傳說執政官已回羅馬,叛變立起。但這傳言是假造的;加圖迅即將二度叛變的社團制服,把他們集體賣作奴隸;於是,下令從比利牛斯山至瓜達爾基維爾河,所有土著均須在同一天將城墻拆除。沒人知道這個命令實施的範圍有多遠,因為誰都來不及打聽清楚。大部分社團從命了,少數則頑固不從,但他們不久就發現羅馬軍已兵臨城下,而敢於接受攻城的少之又少。

這些積極的措施當然並非沒有長期的效果。然而,在“和平的行省”裏,羅馬人卻幾乎年年都要征服某個山谷或要塞,而盧西塔尼亞人對遠西班牙省的不斷侵襲有時則使羅馬人遭到嚴重的挫敗。譬如,在公元前191年,一支羅馬部隊在嚴重傷亡後,被迫放棄營地,以強行軍的方式撤至比較和平的區域。到了公元前189年,軍事執政官魯西烏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打了一次勝仗;公元前185年,英勇的軍事執政官蓋烏斯·卡爾普爾尼烏斯在塔古斯河以南戰勝,平靜的時間才比較長久一些。公元前181年,昆圖斯·弗爾維烏斯·弗拉庫斯大勝凱爾特伊比利亞人,逼使其鄰近地區降服,使羅馬人對遠西班牙統治從徒具其名的情況下具有了實質。到了他的繼任將軍提比利烏斯·格拉古(公元前179,前178年),才算獲得了長久性的結果;格拉古不僅以兵力降服了三百個西班牙城鎮,而且在治理上有獨特的方式;他將他的治理辦法與這單純而驕傲的民族的觀念與習慣相融合。他使凱爾特伊比利亞人的傑出分子加入羅馬部隊,因之形成了一個依從的階級;對遊蕩的部族,他給予土地,又把他們集中在城鎮——西班牙的格拉古裏斯城便是以他為名——因之十分有效地限制了他們自由搶劫的習慣;他以公正而睿智的條約調整了好幾個部族跟羅馬人的關系,因而盡可能防止了未來的叛變。西班牙人感謝他,自此以後,雖然凱爾特伊比利亞人仍時時想擺脫枷鎖,該地卻保持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