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自然科學(第6/6頁)

《隋書·循吏·辛公義傳》: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一人有疾,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養,孝義道絕。由是病者多死。公義患之,欲變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檢部內。凡有疾病,皆以床輿來,安置廳事。暑月疫時,病人或至數百,廳廊悉滿。公義親設一榻,獨坐其間,終日連夕,對之理事。所得秩俸,悉用市藥,為迎醫療之,躬勸其飲食。於是悉差。方召其親戚而諭之曰:“死生由命,不關相著。前汝棄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臥其間,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兒復差,汝等勿復信之。”諸病家子孫,慚謝而去。後人有遇病者,爭就使君。其家無親屬,因留養之。始相慈愛,此風遂革。《舊書·高士廉傳》:轉益州長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惡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親扶侍,杖頭掛食,遙以哺之。士廉隨方訓誘,風俗頓改。《李德裕傳》:出為浙西觀察使。江、嶺之間,信巫祝,惑鬼怪。有父母兄弟厲疾者,舉室棄之而去。德裕欲變其風。擇鄉人之有識者,諭之以言,繩之以法。數年之間,弊風頓革。薛《史·周知裕傳》:遷安州留後。淮上之風惡病者。至於父母有疾,不親省視。甚者避於他室,或時問訊,即以食物揭於長竿之首,委之而去。知裕心惡之。召鄉之頑很者,訶詰教導,弊風稍革。此皆仁政,然未知傳染病當隔離之理,亦醫學限之也。《新書·訶陵傳》:有毒女,與接輒苦瘡。此即今之梅毒。蓋當唐世傳入?故至宋世,始有治此病之書也。陳司成《黴瘡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