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文學美術(第3/7頁)

古所謂小說者,與後世異。古之小說,意蓋主於懲勸?如《太平禦覽》引《風俗通》,謂世所傳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之說,出於《漢志》、說家之《百家》是也。見《先秦史》第十五章第五節。以類推之,則如塞翁失馬等說,亦未必非古小說家言矣。此其意誠甚善;造此等說者,哲學思想亦可謂甚高;然尚未能極幽奇恢詭之致,以文學論,則未可謂甚發展也。後世乃其途日辟,遐想漸多,所涉亦廣,至唐遂大有可觀。今存於《太平廣記》中者不少也。惟小說究以理致為主。唐人所為,好用辭藻,故其品實不逮宋人。散文也,賦體之詩也,與新音樂相依附之詞也,小說也,皆唐人啟其端,至宋而後臻於大成,唐中葉後新開之文化,固與宋當畫為一期者也。惟翻譯文字,則至唐而結其局。此後不能更有發展矣,以佛教入宋而衰也。唐人翻譯文字,實勝前朝。以當時所謂新舊譯本比較可知,如《大乘起信論》即是,此論近人或謂其無梵本,實中國人所自撰。然其為翻譯文學則同。唐本之辭,不能謂其不勝於梁本也。今日所謂語體文學,其源亦導自唐,惟尚未盛,俟講宋史時論之。

書、畫仍為世之所重。隋、唐之世,工正書者最多,次則行草。自隋入唐者,虞世南、歐陽詢,稍後則褚遂良;中葉後則顏真卿、柳公權,最為有名。其工篆如李陽冰,工分書如李潮者,則不多見矣。蓋以用之者少也?晉、南北朝,書法傳世者,固極美妙。然南朝所傳,率多簡牘。北碑雖可喜,實多出匠人,特以其去古近,多存樸茂之氣,故覺其可喜耳。點畫亦多隨刀鋒,罕傳筆法。唐世碑版,則多為善書者所書。刻法亦隨筆法而異。雖其樸茂之氣,不及前朝,此乃時代為之,以書法論,實較北朝為高,不得先存一愛古薄今之見也。

畫風仍襲前代,以人物為主。圖當世名人者尤多。如河間王孝恭降蕭銑,高祖使畫工貌而視之。太宗使閻立本圖秦府十八學士及淩煙閣功臣。李 已畫象淩煙閣,高宗復命圖其形,自序之。則天命畫工寫張知謇、李嗣真。玄宗圖張說、康子元及張果。代宗圖鮑防,敬宗圖周息元。皆人君之所命也。張易之等繪武三思等十八人象以為圖。王維過郢州,畫孟浩然象於刺史亭。薛嵩好蹴鞠,隱士劉綱勸止之,嵩悅,圖其形於坐右。此則士大夫之所為也。又有不知誰何為之者。如錢徽與韓翃、李端輩十人,俱以能詩,出入貴遊之門,號十才子,形於圖畫。白居易與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盧貞燕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繪為九老圖。則仰慕風流者自為之,不必其相知也。亦有畫古人以寓景行之意者,如司空圖隱中條山,作亭觀素室,悉圖唐興節士、文人是矣。敬宗圖周息元,見《新書·李德裕傳》。張易之等圖武三思等十八人,見《朱敬則傳》。余皆見新舊《書》各本傳。薛《史·馮道傳》:張承業辟為本院巡官,甚見待遇。時有周元豹者,善人倫鑒,與道不洽。謂承業曰:“馮生無前程,公不可過用。”河東記室盧質聞之曰:“我曾見杜黃裳司空寫真圖,道之狀貌酷類焉,將來必副大用,元豹之言,不足信也。”元豹乃相士挾其術間道,盧質蓋亦以相人之說駁之,皆非真有人倫之鑒也。然名人寫真,為世所重,則於此可見矣。此等皆僅畫一人,亦有畫一事者。《新書·禮樂志》: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軍中相與作秦王破陣樂曲。後更名七德舞。初成,太常卿蕭瑀請圖破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狀。帝曰:“方四海未定,攻伐以乎禍亂,制樂陳其梗概而已,若備寫禽獲,今將相有嘗為其臣者,觀之有所不忍,我不為也。”《張仁願傳》:萬歲通天中,監察禦史孫承景監清邊軍戰,還,自圖先鋒當矢石狀,以罔武後。此等畫,所列繪之人物必多矣。唐室所藏圖畫,皆見《新書·藝文志》丙部《雜藝術類》,而乙部《雜傳記類》,有顏師古《王會圖》。所存殊方異俗必多,惜乎其失傳也。此等皆必工於人物而後能為之,然山水畫亦漸盛於此時。《舊書·宗室傳》:長平王叔良之孫思訓,尤善丹青,迄今繪事者推李將軍山水。《新書·鄭虔傳》,亦言其“善圖山水”。《舊書·崔祐甫傳》:子植告穆宗。謂宋璟嘗手寫《尚書·無逸》一篇為圖以獻,玄宗置之內殿。開元末,圖朽壞,始以山水圖代之。亦可見山水漸為鑒賞者所愛好。又《李益傳》,謂其“《征人》《早行》等篇,天下皆施之圖繪”。此等圖繪,重在風景,亦山水之類也。中國圖畫之演進,途轍與西洋異。西洋畫重寫真,中國畫重意境。論意境,自當以山水畫居首選,而其漸盛亦在開元時,信乎唐之中葉,為風會變遷之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