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儒、玄、佛思想轉移(第3/4頁)

惡於質,豈以其老病更加存問哉?然此非謂質不善執誼,右叔文也,特謂其伺間進言,為誣罔之辭耳。《新書·呂渭傳》:子溫,“從陸質治《春秋》”。“與韋執誼厚,因善王叔文。”此亦一陸質。又《竇群傳》:從盧庇傳啖助《春秋》學,著書數十篇。王叔文黨盛,雅不喜群,群亦悻悻不肯附。欲逐之。韋執誼不可,乃止。群往見叔文曰:“事有不可知者。”叔文曰:“奈何?”曰:“去年李實伐恩恃權,震赫中外。君此時逡巡路旁,江南一吏耳。今君又處實之勢,豈不思路旁復有如君者乎?”叔文悚然,亦卒不用。讀此文,絕不能見群與叔文齟齬之跡,轉覺叔文銳進,而群欲教之以持重耳。王叔文一時奇士,其黨與亦皆俊才,而治啖、趙之學者,多與之相善,可見其有意於用世矣。《新書·啖助傳》又曰:大歷時,助、匡、質以《春秋》,施士匄以《詩》,仲子陵、袁彝、韋彤、韋茝以《禮》,蔡廣成以《易》,強蒙以《論語》,皆自名其學,而士匄、子陵最卓異。士匄,兼善《左氏春秋》,以二經教授。撰《春秋傳》,未甚傳。後文宗喜經術。宰相李石因言士匄《春秋》可讀。帝曰:“朕見之矣。穿鑿之學,徒為異同。學者如浚井,得美水而已,何必勞苦旁求,然後為得邪?”可見諸人治經,皆有新說矣。故能自名其學也。此派之以意說經,似亦與前派無異,然而有大異焉者。前派之意,僅欲明經,此派之志,則本在經世。撥亂反正,莫近於《春秋》。《春秋》與《公羊》,實為一書,若《左》《穀》,則皆後起依托之偽書耳。說見崔適《春秋復始》以春秋為春秋條。劉賁對策,實為千古一人。《傳》言其尤精《左氏春秋》,然讀其文,無一非《公羊》義也。然則謂士匄所善在《左氏》,恐亦未必然矣。啖、趙之學,實為宋人言學志在經世之先驅。與近世康有為以《公羊》之學,啟維新之機者絕相類。有為說經,誠甚疏略,不足以稱經生。然其用別有所在,不能以章句家之見繩之也。斤斤以章句家之見繩之,亦適成其為章句之士而已矣。

啖、趙之宗旨,果何如乎?曰:觀陸淳議太公之祀,而可知矣。案歷代祀孔子者,皆僅立廟於其所生之地,或則於學校之中,以為先聖、先師而祭之。以周公為先聖,則以孔子為先師。武德二年(619年),始令有司於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貞觀四年(630年),又令州、縣學皆作孔子廟。以十哲配享,而圖七十二子於壁。此已為非禮,參看第一節引劉禹錫之論。開元十九年(731年),又立太公尚父廟。《舊書·本紀》雲:令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太公尚父廟。《禮儀志》雲:於兩京置太公尚父廟一所。蓋兩京應時設立,天下諸州,則未必能遍設也。以張良配享。於中春、中秋上戊祭之。二十七年(739年),謚孔子曰文宣王。上元中,《本紀》在元年(760年),《禮儀志》在二年(761年)。謚尚父曰武成王,牲樂之制如文宣王。仍以古名將十人為十哲,配享。建中三年(782年),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名將六十四人圖形焉。貞元二年(786年),以關播議去之,惟祀武成王及留侯。此則彌為非禮矣。貞元四年(788年),兵部侍郎李紓請革其祭禮。陸淳時為刑部員外郎,議曰:“武成王,殷臣也,紂暴不諫,而佐周傾之。夫學道者師其人,使天下之人,入是廟,登是堂,稽其人,思其道,則立節死義之士,安所奮乎?聖人宗堯、舜,賢夷、齊,不法桓、文,不贊伊尹,殆謂此也。”請罷上元追封立廟,而復貞觀時所立磻溪之祠。當時不從其說。《新書·禮樂志》。此事無足深論,而觀陸淳之言,則如聞宋儒之論矣。《新書·忠義·盧奕傳》:奕以天寶時為禦史中丞,留台東都。安祿山陷東都,罵賊死。肅宗詔贈禮部尚書,下有司議謚。時以為洛陽亡,操兵者任其咎,執法吏去之可也。委身寇讎,以死誰懟?博士獨孤及曰:“荀息殺身於晉,不食其言也;玄冥勤其官水死,守位忘躬也;伯姬待姆而火死,先禮後身也;彼皆於事無補。奕能與執幹戈者同其戮力,全操白刃之下,孰與夫懷安偷生者?請謚曰貞烈。”詔可。觀其言,又如聞宋儒之論矣。宋儒嚴君臣之義,論者皆謂唐中葉後藩鎮之裂冠毀冕,有以激之,其實尚不始此。觀第二十一章第二、第九兩節所述,則知唐世藩鎮,實為魏、晉以降州郡握兵之再起。漢人甚重君臣之節,亦稍知尊王之義。魏、晉以後,則皆蕩然矣。為國不能無綱紀,中國之大害為割據,故不得不尊王。趙甌北謂:“自六朝以來,君臣之大義不明。其視貪生利己,背國忘君,已為常事。有唐雖統一區宇,已百余年,而見聞習尚,猶未盡改。”《廿二史劄記》六等定罪三日除服之論條。風俗如此,可不思所以挽救之乎?唐末有孫邠者,“著《春秋無賢臣論》,謂諸侯不知有王,其臣不能正君以尊王室,此孟子所以卑管、晏”。《困學紀聞》。邠,奉化人,唐末為左拾遺。朱溫篡唐,即棄官去。著書紀年,悉用甲子,以示不臣。《集證》引《浙江志》。其志,亦陸淳、獨孤及之志也。凡此皆欲建立綱紀,至於務民之義,而揭二氏末流之弊者,則莫如韓愈。愈作《原道》,力辟離仁義而言道德之非。又曰:“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商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又曰:“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患至而為之備,害至而為之防。”“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鬥折衡,而民不爭。”“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凈寂滅者。”又曰:“吾所謂道,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其言,無一非宋儒所祖述。所不逮者,其言哲學,不如宋儒之精深,未能使世之好言名理者,幡然變計耳。然自正始以降,盛行五百年之玄學、佛學,其必衰落而為新說之所代,則其機不可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