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選 舉(上)(第6/12頁)

道舉:《新志》雲:“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始置崇玄學,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亦曰道舉。其生,京、都各百人,諸州無常員。官秩、蔭第同國子,舉送、課試如明經。”“天寶十二載(753年),道舉停《老子》,加《周易》。”《通典》雲:“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始於京師置崇玄館,諸州置道學,生徒有差,謂之道舉。舉送、課試之法,與明經同。”《通鑒》則雲:“開元二十五年正月,初置玄學博士,每歲依明經舉。”三說互有異同,未知孰是。疑二十五年(737年)僅立博士,至二十九年(741年),乃大備館、學之制也。《新志》崇玄學之名恐非是,當如《通典》作館。不言州學,亦漏也。

《新志》雲:“凡童子科,十歲已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與官,通七者與出身。”案《舊書·王丘傳》:年十一,童子舉擢第,時類皆以誦經為課,丘獨以屬文見擢,由是知名;則能屬文者,亦不限於諷誦也。《楊綰傳》:綰奏孝弟力田,宜有實狀;童子越眾,不在常科;同之歲貢,恐長僥幸之路。詔停之。《通考》:廣德二年(764年),停童子歲貢,謂是也。《通考》又雲:“大歷三年(768年),又復之。仍每歲令本貫申送,禮部同明經舉人之例,考試訖奏聞。十年(775年),再停之。開成三年(838年),敕諸道應薦萬言及童子,起今以後,不得更有聞薦。”《注》雲:“雖有是命,而以童子為薦者,比比有之。”又雲:“後唐同光三年(925年),禮部貢院奏:今後童子,委本州府依諸色舉人考試,經解送省,任稱鄉貢童子。長吏不得表薦。若無本處解送,本司不在考試之限。

天成三年(928年),敕近年諸道解送童子,皆越常規,或年齒漸高,或神情非俊,或道字頗多訛舛,或念書不合格文。此後應州府不考藝能,濫發文解,其逐處判官責罰。仍下貢院,將解到童子,精加考校。須是年顏不高,念書合格,道字分明,即放及第。長興元年(930年),敕童子準往例委諸道表薦,不得解送。每年所放,不得過十人。仍所念書並須是正經,不得以諸子書虛成卷數。及第後十一選集,初任未得授親民官。廣順三年(953年),戶部侍郎權知貢舉趙上交奏:童子元念書二十四道,今欲添念書通前五十道,念及三十道者放及第,從之。”合觀諸敕,而知當時童子一科,徼幸之習深矣。

《新書·藝文志》丁部別集類,有郁渾《百篇集》一卷。《注》雲:“渾嘗應百篇舉,壽州刺史李紳命百題試之。”案《通考》載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有趙昌國者,求應百篇舉。上出雜題二十字,曰“松風雪月天,花竹鶴雲煙。詩酒春池雨,山僧道柳泉。”各令賦五篇,篇八句。逮日旰,僅成數十首,率無可觀。上以此科久廢,特賜及第,以勸來者。仍詔有司:“今後應百篇舉,約此題為式。”《注》雲:“謂一日作詩百篇,不設此科,求應者即試之。”唐時疑亦如此,但如郁渾者,乃求試於州耳。晉天福五年(940年),與明經並停,見下。然則五代時亦成常舉也。

武舉,《新志》敘於卷末,雲起武後時。“長安二年(702年),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翹關長丈七尺,徑三寸半。凡十舉。後手持關,距出處毋過一尺。負重者,負米五斛,行二十步。皆為中第。亦以鄉飲酒禮送兵部。《舊書·職官志》:兵部,“員外郎一人,掌貢舉及雜請之事。凡貢舉,每歲孟春,亦與計偕。有二科:一曰平射,二曰武舉”。《通典》雲:“長安二年(702年),教人習武藝。其後每歲如明經進士之法,行鄉飲酒禮,送於兵部。其課試之制:畫帛為五規,置之於垛,去之百有五步,列坐引射,名曰長垛。又穿土為埒,長與垛均,綴皮為兩鹿,歷置其上,馳馬射之,名曰馬射。又斷木為人,載方版於頂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馳馬入埒,運槍左右觸,必版落而人不踣,名曰馬槍。皆以儇好不失者為上。兼有步射、穿劄、翹關、負重、身材、言語之選。通得五上者為第。其余復有平射之科。不拘色役,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又制為土木馬,於裏閭間教人習射。”其選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復書。”《通考》雲:“《選舉志》言唐武舉選用之法不足道,故不詳書,然郭子儀自武舉異等中出,豈可概言其不足道邪?唐《登科記》所載異科出身者眾,獨軼武舉,亦一欠事。”案《舊書·子儀傳》:“始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高等,《新傳》作異等。然亦常選也。沈既濟嘗欲停之,曰:“武後置武舉,恐人忘戰。今內外邦畿,皆有師旅,偏裨將校,所在至多,誠宜設法減除,豈復張門誘入?況若此輩,又非驍雄。徒稱武官,不足守禦;雖習弓矢,不堪戰鬥;而坐享祿俸,規逃征徭。今請悉停,以絕奸利。”可以見其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