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隋唐五代政治制度(第3/3頁)

又古者祖有功,宗有德,其廟乃世祀不祧,至唐則無帝不稱宗,而臣議君之意益微矣。

皇王之稱,非他族所知,彼而欲尊中國之天子,則亦習以其稱尊者之辭為稱號耳。晉世夷狄,以大單於之號統北蠻,由此也。唐世北夷尊中國皇帝為天可汗,事亦如此。事在貞觀二十年(646年)。《舊書·本紀》雲:“鹹請至尊為可汗。”《新書·本紀》亦雲:“請上號為可汗。”《通鑒》雲:“鹹雲願得天至尊為天可汗。”《新書·回紇傳》雲:“請於回紇、突厥部治大塗,號參天至尊道。”或雲至尊,或雲天至尊;或雲可汗,或雲天可汗;疑天字皆唐人所加。在彼則但雲可汗耳。北族同時本可有數可汗,如突利在頡利時亦為東方可汗是也。一族如此,合諸部族自更然。成吉思、達延,皆嘗再正汗位,其初所為者,蒙古本部族之汗,後所為者,則諸部族之汗也。當此之時,諸部族之長,亦未必自去汗號,特諸汗相遇時,共仞成吉思、達延為最尊耳。此即所謂至尊。事出臨時,一時自不能有二,安用於其上再加天字乎?諸汗之同時並立,正猶周時吳、楚在南方各自稱王。但在會盟時不欲抑周而上之,即不為叛周矣。《新舊·回紇傳》雲:“私自號可汗,署官吏,壹似突厥。”似以其稱汗為不然,亦未免蓬之心也。又外人不知君臣之分,則以稱父子、叔侄為尊卑,說見第十二章第二節、第十三章第十三節。然則中國之見屈於北夷,正不待趙宋之世矣。

世惟自足於中者,不待炫鬻於外。漢宣帝時,呼韓邪單於來朝,詔公卿議其儀。丞相霸、禦史大夫定國議:其禮儀宜如諸侯王,位次在下。蕭望之以為“單於非正朔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位在諸侯王上。使匈奴後嗣,闕於朝享,不為叛臣。”天子采之,下詔曰:“蓋聞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單於稱北蕃,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禮待之。”令單於位在諸侯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詔書所稱,義見《書·傳》,亦經說也。唐世,此義猶有存焉。《新書·高麗傳》:高祖謂左右曰:“名實須相副。高麗雖臣於隋,而終拒煬帝,何臣之為?朕務安人,何必受其臣?”裴矩、溫彥博諫曰:“遼東本箕子國,魏、晉時故封內,不可不臣。中國與夷狄,猶太陽於列星,不可以降。”乃止。高祖之言善矣,矩、彥博之意,亦謂故封不可由我而失,非謂凡荒外政教所不及者,皆當責以臣禮也。《大食傳》:開元初,遣使獻馬、鈿帶。謁見不拜,有司將劾之。中書令張說謂“殊俗慕義,不可置於罪。”玄宗赦之。使者又來,辭曰:“國人止拜天,見王無拜也。”有司切責,乃拜。張說之言,亦與清世龂龂爭公使跪拜者,大異其趣矣。薛《史·周恭帝紀》:顯德六年七月,尚輦奉禦金彥英,本高麗人也。奉使高麗,稱臣於其王,故及於罪。何其褊歟?

外族演進遲,其俗乃有足與中國古俗相證者。《新書·吐蕃傳》:其君臣自為友,五六人曰共命。君死,皆自殺以殉。此秦穆之所以殺三良也。《舊書·波斯傳》:其王初嗣位,便密選子才堪承統者,書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後,大臣與王之群子共發封而視之。奉所書名者為主焉。與清世建儲之法,若合符節,事相類,所以處置之者自亦相類,固不必其相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