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隋唐五代社會組織(第5/5頁)

《晉書·五行志》,譏武帝采擇良家子女,露面入殿,帝親簡閱,務在姿色,不訪德行;則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之禮,沿襲甚久。至唐乃漸弛。《舊書·輿服志》雲: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冪籬。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尋下敕禁斷。初雖暫息,旋又仍舊。鹹亨二年(671年),又下敕曰:百官家口,鹹豫士流,至於衢路之間,豈可全無障蔽?比來多著帷帽,遂棄冪籬;曾不乘車,別坐檐子;遞相仿效,浸成風俗,過為輕率,深失禮容。前者已令漸改,如聞猶未止息。又命婦朝謁,或將馳駕車,既入禁門,有虧肅敬。此並乖於儀式,理須禁斷,自今已後,勿使更然。則天之後,帷帽大行,冪籬漸息。中宗即位,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冪籬之制。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案高宗詔言百官家口,鹹豫士流,衢路之間,不可全無障蔽,可見庶民本無障蔽也。《孝友傳》雲:崔沔母卒,常於廬前受吊,賓客未嘗至於靈坐之室。謂人曰:“平生非至親者,未嘗升堂入謁,豈可以存亡而變其禮也?”此等內外隔絕之禮,亦惟所謂士流者有之耳。《李益傳》曰:少有癡病,而多猜忌。防閑妻妾,過為苛酷,而有散灰、扃戶之譚聞於時。不有深宮固門之習,雖有癡病者,亦豈易自我作古邪?

冥婚之俗,唐世仍有之。重潤既死,中宗即位,追贈皇太子,陪葬乾陵,高宗陵。仍為聘國子監丞裴粹亡女,與之合葬。建寧王,代宗即位,追謚承天皇帝,亦與興信公主第十四女張氏冥婚。興信公主,玄宗女,後封齊國公主。韋庶人為亡弟贈汝南王洵與蕭至忠亡女為冥婚,合葬。及韋氏敗,至忠發墓,持其女柩歸。則雖冥婚,亦有迫於勢,非所願者矣。

《舊書·太宗諸子傳》雲:有太常樂人,年十余歲,美姿容,善歌舞,承乾特加寵幸,號曰稱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稱心殺之。承乾痛悼不已。於宮中構室,立其形象,列偶人車馬於前,令官人朝暮奠祭。承乾數至其處,徘徊流涕。仍於宮中起冢而葬之。並贈官樹碑,以申哀悼。《李義府傳》:義府屬畢正義求淳於氏為別宅婦,正義為雪其罪。卿段寶玄疑其故,遽以狀聞。詔令按其事。正義惶懼,自縊而死。侍禦史王義方廷奏義府犯狀,因言其初以容貌,為劉洎、馬周所幸,由此得進。言辭猥褻。帝怒,出義方為萊州司戶。此等醜行,歷代所謂士大夫者,實往往不絕也。亦堪齒冷矣。

桑原騭藏《蒲壽庚傳》雲:秦、漢以來,塞外人移居內地者日眾。內外通婚,在北方殆漸成常事。其以進貢、通商,暫寓中國者,《唐會要》卷百雲:貞觀二年六月十六日,敕諸蕃使人,娶得漢婦女為妾者,並不得將還蕃。然在國內迎娶,則自由也。《通鑒》貞元三年雲:胡客留長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足以明之。《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九雲:開成元年六月,京兆府奏:準令式:中國人不合私與外國人交通、買賣、婚娶、來往;又舉取蕃客錢,以產業、奴婢為質者,重請禁之。此禁私自婚娶,非禁一切婚娶也。《通鑒》:大歷十四年(779年),詔回紇諸胡在京師者,各服其服,無得效華人。先是回紇留京師者常千人,或衣華服,誘取妻妾,故禁之。《舊唐書·盧鈞傳》:鈞以開成元年(836年)為嶺南節度使。先是土人與蠻、僚雜居,婚娶相通,占田營第。吏或撓之,相誘為亂。鈞至,立法,俾華蠻異處,婚娶不通,蠻人不得立田宅;此一時之宜。要之,唐朝蕃漢通婚,以不禁為常,而事亦通行無疑。宋代大體似與唐同也。《考證》二十五。案唐代異族,人處內地者甚多,安能禁其婚娶,此勢所不行也。昏媾則匪寇矣,此亦外族易於同化之一端歟?

《新書·高祖諸子傳》:徐康王元禮曾孫延年,拔汗那王入朝,延年將以女嫁之,為右相李林甫劾奏,貶文安郡別駕。此自特異之事,非常法也。延年何必以女妻拔汗那王?豈以西胡多異物,亦染賣婚之俗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