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回紇之亡(第4/4頁)

此時塞北部落之健鬥者,當推沙陀,然其人受豢於中國,所覬覦者自在內地,而中國人亦時時用之內地,遂不克向北展拓矣。沙陀之附吐蕃也,吐蕃徙其部甘州,以朱邪盡忠為軍大論。吐蕃寇邊,常以沙陀為前鋒。久之,回鶻取涼州。吐蕃疑盡忠持兩端,議徙沙陀於河外。舉部愁恐。盡忠與其子執宜謀,元和三年(808年),悉眾三萬落,循烏德鞬山而東。烏德鞬山見第五章第二節。吐蕃追之。行且戰。並洮水,奏石門,關名,在今固原縣北。轉鬥不解。部眾略盡。盡忠死,執宜裒瘢傷,士才二千,騎七百,《通鑒考異》引趙鳳《後唐懿祖紀年錄》雲:有馬三千,勝兵萬,蓋誇侈之辭?款靈州塞。節度使範希朝以聞。詔處其部鹽州。置陰山府,以執宜為府兵馬使。沙陀素健鬥,希朝欲藉以扞虜,為市牛羊,廣畜牧,休養之。其童耄自鳳翔、興元、太原道歸者,皆還其部。盡忠弟葛勒阿波,率殘部七百,叩振武降。授左武衛大將軍,兼陰山府都督。沙陀歸唐,《通鑒》亦系元和三年(808年)。《後唐懿祖紀年錄》:貞元十三(797年),回紇奉誠可汗收復涼州。沙陀歸唐在十七年(801年)。《考異》雲:《德宗實錄》,貞元十七年(801年)無沙陀歸國事。《範希朝傳》,德宗時為振武節度使,元和二年(807年),乃為朔方靈鹽節度。今從《實錄》《舊傳》《新書》。然議者以靈武迫吐蕃,恐反覆生變。又濱邊益口,則食翔價。頃之,希朝鎮太原,元和四年六月,見《舊紀》。因詔沙陀舉軍從之。希朝乃料其勁騎千二百,號沙陀軍,置軍使。而處余眾於定襄川。執宜乃保神武川之黃花堆。神武,北魏郡,北周廢為縣,唐省。故城在今山西神池縣東北。黃花堆,在今山陰縣北。更號陰山北沙陀。王鍔節度太原,建言朱邪族孳熾,散居北川,恐啟野心,願析其族隸諸州,勢分易弱也。遂建十府,以處沙陀。太和中,四年(830年)。柳公綽領河東,奏陘北沙陀,素為九姓、六州所畏。六州見第五章第二節。請委執宜治靈、朔塞下廢府十一。胡三省曰:《舊書》作廢柵,當從之,考之《唐志》,靈朔塞下,無十一府也。料部人三千禦北邊,號代北行營。授執宜陰山府都督代北行營招撫使。隸河東節度。死,子赤心嗣。以上據《新書·沙陀傳》。執宜自歸中國。再從討鎮州。王承元。王庭湊。伐吳元濟。赤心從劉沔擊回鶻,隸石雄誅劉稹。稹平,遷朔州刺史。仍為代北軍使。大中初,吐蕃合黨項及回鶻殘眾寇河西、太原。王鍔又以其兵進討雲。

塞北部族,強者為沙陀,大者則奚、契丹也。安祿山之強,與奚、契丹劇戰鬥,兩蕃嘗遭破壞,又其眾多入中國,故一時寡弱。畏回紇,常臣屬之。《新書·安祿山傳》:廣平王俶向長安,張通儒等裒兵十萬陳長安中。賊皆奚,素畏回紇,既合,驚且囂,遂敗。蓋是時之奚、契丹,尚非如回紇之習於戰鬥也。《舊書·張仲武傳》言:奚、契丹皆有回鶻監護使,督以歲貢,且為漢諜。仲武遣裨將石公緒等諭意,兩部凡戮八百余人,可見回紇待屬部之酷。一旦土崩,諸部遂莫為之輔,絕無如西州王眾之於耶律大石者,亦以此邪?然於中國朝貢亦不絕。見新舊《書》本傳。《舊紀》於大歷七年(772年),十二年(777年),元和二年(807年),十年(815年),十一年(816年),十三年(818年),長慶四年,皆書奚、契丹入貢。開成二年(837年),會昌六年(846年),則僅有契丹。故事,常以範陽節度使為押奚、契丹兩蕃使。自至德之後,藩臣多擅封壤,朝廷優容之,彼務自完,不生邊事,故二蕃亦少為寇。每歲朝賀,常各遣數百人至幽州。則選其酋渠三五十人赴闕,引見於麟德殿,錫以金帛,遣還。余皆駐而館之。率為常。《舊書》本傳。此時實奚、契丹休養生息之好機會,其坐大蓋由此也。《新書·契丹傳》曰:天子惡其外附回鶻,不復官爵渠長。會昌二年(842年),回鶻破,契丹酋屈戍始復內附。拜雲麾將軍,守右武衛將軍。於是幽州節度使張仲武為易回鶻舊印,賜唐新印,曰奉國契丹之印。《舊書》雲:會昌二年九月,制契丹新立五屈戍,可雲麾將軍,守右武衛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幽州節度使張仲武上言:屈戍等雲:契丹舊用回紇印。今懇請聞奏,乞國家賜印。許之。以奉國契丹之印為文。上雲五屈戍,下雲屈戍等,則屈戍乃稱號,非人名,《新書》實誤,《遼史世表》以屈戍當彼中傳說之耶瀾可汗,亦非也。奚犯塞時較多。見新舊《書》本傳。《舊紀》,貞元四年(788年),十一年(795年),元和五年(810年),皆有奚入寇之事。然元和元年(806年),其君梅錄嘗身入朝,拜檢校司空、歸誠郡王。《新書》本傳。《舊紀》作饒樂郡王。三年(808年),又以部酋索低為左威衛將軍、檀、薊州遊奕兵馬使,沒辱孤平州遊奕兵馬使,皆賜李氏。而回鶻平後,未嘗受封印如契丹,則其勢已稍弱於契丹矣。奚五部,契丹八部,則契丹部眾,本較奚為盛;此時契丹文明程度,似亦稍優於奚;故其後奚遂為之隸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