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高宗、武後時外患(第4/4頁)

年,授藏男德武安東都督。《新書》本傳雲:後稍自國。至元和末,猶遣使獻樂工雲。《地理志》載賈耽入四夷路:自鴨淥江口舟行百余裏,乃小舫溯流,東北三十裏至泊灼口。又溯流五百裏至丸都縣城,見第二章第二節。蓋渤海以為縣。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溯流二百裏至神州,又陸行四百裏至顯州,神州、顯州,皆渤海州名。神州蓋其西京鴨淥府所治,顯州蓋其中京顯德府所治也。從朝鮮金於霖《韓國小史》說。天寶中王所都,蓋即德武之後也。新舊《書·地理志》:安東自聖歷更名後,神龍元年(705年),仍復故名,開元二年(714年),徙於平州,天寶二年(743年),又徙於遼西故城。《通鑒》: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龍山軍討擊副使許欽寂與契丹戰於崇州,軍敗被擒,敵將圍安東,令欽寂說其屬城未下者。安東都護裴玄珪在城中,欽寂謂曰:“狂賊天殃,滅在旦夕,公但厲兵謹守,以全忠節。”敵殺之。胡三省疑安東此時已徙平州,此時契丹兵力,不能至遼東,固也,然觀聖歷後之措置,仍在遼東之境,則此時似不得已徙平州。竊疑時因契丹反叛,玄珪未能之官,在他處被圍,史乃誤為圍安東,實則所圍者乃安東都護其人耳。唐自平麗、濟後,蓋未嘗能一日安輯之。其地乃入於新羅。然新羅北疆,亦僅及 水,其北乃為女真所薦居,稍以坐大矣。《新書·地志》載高麗諸羈縻州,有拂涅、越喜,此皆靺鞨部落,不獨白山、粟末,初皆為之臣屬也。故能控制靺鞨,牖啟靺鞨者,高麗也。隋、唐兩代,傾全力以覆高麗,而其終局,乃為女真驅除難。此事關系之大,亦豈下於夫余之顛覆哉?參看《兩晉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一節。

高宗、武後之世,國威之陵替,實緣其兵力之式微,觀魏元忠、陳子昂之論可知。皆見新舊《書》本傳。武後本不知兵,又盡力於防遏異己,無暇更及他事,其措置之乖方,自更不可問矣。時有欲開蜀山,自雅州道入討生羌,以襲吐蕃者,雅州見第二章第四節。此何異為吐蕃開道?而後亦欲從之,以陳子昂諫乃止。亦見《子昂傳》。甚者,契丹之叛,夏官郎中侯味討之,不利,乃奏言“賊徒熾盛,常有蛇虎導其軍”,《舊書·薛季昶傳》。此尚成何言語?然後乃至以薛懷義、武懿宗為大將,亦何怪此等語之日至於耳哉?狄仁傑之請罷四鎮,安東之戍也,曰:“近者國家,頻歲出師,所費滋廣。調發日加,百姓虛弊。轉輸靡絕,杼軸殆空。越磧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曠亦多。方今關東饑饉,蜀漢逃亡,江、淮已南,征求不息,人不復業,則相率為盜。根本一搖,憂患不淺。”蓋其勢之岌岌如此。然唐自太宗時,本無迫切之外患,而開邊不已,高宗已後,國力日衰,而終不肯有所棄。於是玄宗繼起,不得不重邊兵,邊兵重而安、史之亂作,節鎮遍於內地,大局遂不可收拾矣。《易》曰:“履霜堅冰至”,“其所由來者漸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君子觀於此,而知詒謀之不可不慎,又知奮然能革前人之弊者之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