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高宗、武後時外患(第2/4頁)

自車鼻平後,北鄙無事,殆三十年。調露元年(679年),單於管內突厥阿史德、奉職二部叛,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明年,永隆元年(680年)。裴行儉平之。溫傅部又迎頡利族子伏念於夏州,見第二章第二節。將渡河,立為可汗。明年,開耀元年(681年)。行儉又平之。事亦見《程務挺傳》。頡利疏族骨咄祿,《舊書·本紀》作骨篤祿。鳩集亡散,入總材山為盜,《新書》雲:又治黑沙城,當皆在單於管內。漸強盛,又自立為可汗。在單於府之阿史德元珍降之,與共寇邊。事在永淳元(682年)、二年(683年),見《舊書·本紀》。天授中,此據《舊書》本傳,《新書》作天授初。《通鑒》系延載元年(694年),蓋因其入寇追溯之也。病卒。子幼,弟默啜立。延載元年,寇靈州。武後以薛懷義為大總管,領十八將軍討之。不遇,班師,而契丹之寇又作。

今熱河之地,山深林密,又饒水草,本可孕育一強部。兩晉之世,鮮卑宇文氏居之,東見厄於慕容,西見陵於拓跋;慕容氏敗,高麗入侵,稍及遼西,宇文遺種,又為所厭;故卒以不振。隋文帝、煬帝屢勤兵於高麗,雖雲喪敗,然征戰皆在遼東,遼西遠於鋒鏑矣。至武後之世,奚、契丹之獲休息,蓋已歷百年,故其勢漸張。時窟哥之裔盡忠,仍為松漠都督。孫敖曹之裔萬榮,其妻兄也。《新書》:窟哥有二孫:曰枯莫離,曰盡忠,萬榮為敖曹孫。《舊書》以萬榮為敖曹曾孫,枯莫離為窟哥曾孫,於盡忠,則但雲窟哥之胤而已。營州都督趙文翙數侵侮其下,盡忠等皆怨望。萬歲登封元年五月,遂殺文翙以叛。盡忠自號無上可汗,以萬榮為將。縱兵四略,所向輒下。武後發二十八將擊之。又以武三思為安撫大使。八月,諸將戰西硤石黃獐谷,敗績。胡三省曰:平州有西硤石、東硤石二戍,黃獐谷在西硤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九月,更以武攸宜為大總管。是月,盡忠死。默啜請為太後子,並為其女求婚,願率部眾討契丹。太後使冊為遷善可汗。《通鑒》。默啜襲其部,破之。虜盡忠、萬榮妻子。萬榮收散兵復振。十月,使別將駱務整、何阿小入冀州。今河北冀縣。武後更詔王孝傑、蘇宏暉以兵十七萬討之。明年二月,戰東硤石,敗績,孝傑死之。萬榮遂屠幽州。見第二章第七節。四月,以武懿宗為大總管,婁師德副之,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將兵二十萬擊契丹。懿宗至趙州,見第二章第六節。聞駱務整將至,退據相州。見第二章第一節。契丹遂屠趙州。萬榮鼓而南,殘瀛州屬縣。瀛州,今河北河間縣。默啜復襲其後。萬榮軍中聞之,忷懼。奚人叛。神兵道總管楊玄基乃擊破之。獲何阿小,降駱務整及別將李楷固。萬榮走潞水東,為其奴所殺。久視元年(700年),武後使李楷固、駱務整討其余黨,平之,然奚、契丹遂臣突厥,營州不復可理,耶律氏之坐大,兆於此矣。方事之殷,營州境內諸“夷州”,多內遷河南,神龍時乃還治幽州,又為安、史造亂及亂平後河北諸鎮負固不服之由。故李盡忠之亂,雖不久戡定,其關系實絕大也。《舊書·地理志》:盡忠之亂,鮮州遷青,崇州遷淄。青,此奚部落也。威州遷幽,昌州遷青,載初間自昌州析置之沃州遷幽,師州、帶州遷青,玄州遷宋,此契丹部落也。慎州遷淄、青,載初二年 (690年)自慎州析置之黎州遷宋,夷賓州遷徐,此靺鞨部落也。又有順州,本僑治營州南之五柳戍。瑞州,本威州,貞觀十年,以烏特汗達幹部落置,在營州境,鹹亨中更名。二者皆突厥州。順州此時未知所遷,瑞州亦遷於宋。此等自神龍至開元,皆還附幽州。蓋營州在是時,已非中國之力所及矣。《志》敘東北蕃降胡羈縻州名凡十七。雲:“祿山之亂,一切驅之寇擾中原,至德以後,入據河朔,其部落之名無存者。”蓋當時入處塞內者甚多,而松漠、饒樂,轉成為寬間之境,此河朔所以難理,亦契丹所以坐大也。青州、淄州見第三章第五節。宋州,今河南商丘縣。徐州見第二章第六節。五柳戍見第三章第二節。

不僅此也,因契丹之動蕩,靺鞨之內屬者,亦不得安其居而走歸故土,遂開滿族興起之端,民族動蕩之波瀾,亦可謂壯闊矣。《舊書·傳》雲:渤海靺鞨大祚榮者,本高麗別種也。高麗滅,率家屬徙居營州。李盡忠叛,祚榮與靺鞨乞四比羽各領亡命,東奔保阻以自固。盡忠既死,則天命李楷固討其余黨。先破斬乞四比羽。又度天門嶺,以迫祚榮。祚榮合高麗、靺鞨之眾以拒,王師大敗,楷固脫身而還。屬契丹及奚,盡降突厥,道路阻絕,則天不能討。祚榮遂率其眾東保桂婁故地。據東牟山,築城居之。祚榮驍勇,善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