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武後政治(第4/4頁)

安足語於課責也?乃《新書·後傳》,亦從而稱之。其文曰:“太後不惜爵位,以籠四方豪傑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此則唐世士務進取,變世之後,忘其戮辱之酷,而羨其升進之易,乃相率為是言耳。

武後非徒不能用人也,又多嬖幸。其始有僧懷義。懷義,鄠人,本姓馮,名小寶,因千金公主以進。後欲使出入禁中,乃度為僧,名懷義。又使與薛紹合族,命紹以季父事之。懷義之造明堂,其厲民已如上述。又多畜惡少年,縱橫犯法,至於毆辱禦史。後以寵移,言多不順,後乃選宮人有力者,執而殺之。其寺僧徒,皆流遠惡處。戈矛伏於衽席之間,亦危矣。其後則有張易之、昌宗兄弟。為置控鶴府,以易之為監。聖歷二年(699年)。後又改為奉宸府,用為令。久視元年(700年)。多引詞人,以為供奉。又令選美少年。右補闕朱敬則諫曰:“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則前聖格言也。陛下內寵,已有薛懷義、張易之、昌宗,固應足矣。近聞上舍奉禦柳模,自言子良賓,潔白美須眉;左監門衛長史侯祥雲:陽道壯偉,過於薛懷義;專欲自進,堪奉宸內供奉。無禮無儀,溢於朝聽。臣愚職在諫諍,不敢不奏。”以如此褻瀆之辭,形諸奏牘,實為古今所罕聞。後顧勞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賜采百段。《舊書·張易之昌宗傳》,附《張行成傳》後。此似能受直言,然此說可信與否,尚未可知,見第十六章第一節。且後仍加昌宗司仆卿,易之麟台令,俄又改昌宗為吏部侍郎,政事多委之,而禍機不可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