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唐之初盛(第4/4頁)

五六年來,頻歲豐稔,一匹絹得粟十余石,而百姓皆以為陛下不愛憐之,鹹有怨言。”魏征亦於十三年(639年)陳不克終十漸。然《舊書·戴胄傳》言:貞觀五年(631年),將修復洛陽宮,胄上表極陳民生之憔悴。而《竇威傳》謂其從兄子琎,為將作大匠,修葺洛陽,於宮中鑿池起山,崇飾雕麗,太宗怒,遽令毀之。夫下之於上,不從其令而從其意,非帝先有侈靡之心,琎亦安敢為是?然則修復洛陽宮之舉,不惟不以胄言而止,並未因之而稍從儉省也。其初年之節儉,又安在哉?劉洎以貞觀十五年(641年)轉治書侍禦史,疏言:“比來尚書詔敕稽停,文案壅滯,並為勛親在位,品非其任。”勛親用人,為唐室之大弊,而其原亦自帝開之。帝之所謂有道者,果何在乎?

《舊書·本紀》於貞觀四年(630年)書雲:是歲斷死刑二十九人,幾致刑措。東至於海,南至於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賫糧焉。《新書·食貨志》曰: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絹一匹,易米一鬥。至四年(630年),米鬥四五錢;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野,人行數千裏不賫糧;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萬人;是歲天下斷獄,死罪者二十九人;號稱太平。又《魏征傳》雲:帝即位四年,歲斷死二十九,幾至刑措。米鬥三錢。東薄海,南逾嶺,戶闔不閉,行旅不賫糧,取給於道。又《舊書·本紀》於貞觀三年(629年)書雲:是歲,戶部奏言中國人自塞外來歸,及突厥前後內附,開四夷為州縣者,男女一百二十余萬口。《新書》略同。《通鑒》貞觀四年雲:元年關中饑,米鬥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撫之,民雖東西就食,未嘗嗟怨。是歲,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裏,米鬥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賫糧,取給於道路焉。此其所本皆同,特辭有詳略耳。此論史者所由稱貞觀之治,足以媲美漢文,而為三代下所希有者也。然戴胄之諫營洛陽宮也,曰:“比見關中、河外,盡置軍團,富室強丁,並從戎旅。重以九成作役,九成宮,即隋仁壽宮。唐於是年九月修之,改名。余丁向盡。……亂離甫爾,戶口單弱,一人就役,舉家便廢。入軍者督其戎仗,從役者責其糇糧,盡室經營,多不能濟。”此四年之翼歲耳,與史所言四年之情形,相去何其遠也?合《秦漢史》第四章第三節論漢文帝之語觀之,書其可盡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