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汪精衛(第2/3頁)

這還得從他自己的身世說起。孫鳳鳴,原名孫鳳海,1905年出生於江蘇銅山縣一個貧苦農家,16歲隨父闖關東。“九一八事變”之後,孫鳳鳴參加了國民黨第十九路軍。

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十九路軍後來在1933年公然反蔣,史稱“福建事變”,後失敗

十九路軍在國民革命軍序列裏是一支比較特殊的軍隊,總指揮是蔣光鼐,軍長是蔡廷鍇——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奮起與日本軍隊真刀真槍幹的,就是這支部隊。這支部隊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要抗日,二是要反蔣。

孫鳳鳴在十九路軍一路做到代理連長,以槍法準聞名。後來因為十九路軍被蔣介石調往江西,孫鳳鳴不願意去,就脫下了軍裝。

在放棄從軍之後,孫鳳鳴遇到了一個重要的人,那就是後來被稱為民國“百變刺客”的華克之。華克之原來是國民黨的左派人士,後來因為一系列事件,走上了反蔣的道路。

1929年,華克之遷居上海,身邊聚集了一群包括孫鳳鳴在內對蔣介石不滿的人,經過幾次討論,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他們下定決心要刺殺蔣介石。

沒錯,其實他們一直想殺的是蔣介石,而不是汪精衛。

但要刺殺蔣介石,談何容易?

思前想後,他們想出了一個點子——成立一家通訊社。

1934年11月,晨光通訊社在南京陸家巷23號掛牌。社長為化名胡雲卿的華克之,身份是華僑富商,總務兼編輯部主任是張玉華,采訪部主任是賀坡光,而孫鳳鳴,就成了一名記者。

別小看這家通訊社,經過半年多的運作,居然在南京有了“小中央社”的別號。在大家的幫忙下,孫鳳鳴也很快成了一位名記者,可以獨立進出國民黨各大機關、出席各種招待會——這就是他們成立通訊社的目的。

在有了“通訊社”這塊牌子做掩護之後,孫鳳鳴他們一共策劃過三次針對蔣介石的暗殺。

第一次是在1934年12月,當時國民黨四屆五中全會在南京召開。那是孫鳳鳴第一次攜槍采訪,但由於當時人群擁擠,蔣介石等政要匆匆退場,孫鳳鳴根本就沒機會出手。

第二次是1935年春天,蔣介石在江西廬山主持軍官訓練團,華克之前去打探,但發現警戒實在太嚴,放棄了行動。

華克之

而第三次,就是他們得知國民黨要在1935年11月1日召開四屆六中全會。

他們認為,這是最好的一次機會。

5

孫鳳鳴是自願要求成為刺客的。

其實孫鳳鳴當時已經有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妻子,他的妻子名叫崔正瑤。他把妻子送去了香港躲避,以表示自己的決心。華克之後來回憶,當時孫鳳鳴非常堅決,是以“荊軻”來自比的。

而當時,孫鳳鳴也是“鐵血鋤奸團”的成員。他的這個行為,也得到了鋤奸團老大的認可和支持,那個老大,就是“民國第一殺手”王亞樵。(關於王亞樵的故事參見《歷史的溫度1》中《“暗殺大王”的最終宿命》)

風蕭蕭兮易水寒。

1935年10月31日,晨光通訊社的全體同仁在酒樓設宴為孫鳳鳴踐行。孫鳳鳴把一支心愛的“派克”金筆送給了華克之——那是他作為記者的隨身之物,把這支筆送人,就代表他沒打算活著回來。

第二天,因為通行證的問題,孫鳳鳴是在開幕式結束前十幾分鐘的時候,才匆匆進場的。進入會場後,他就進了廁所,從挖空的相機中掏出事先藏在裏面的手槍零件,迅速組裝完畢,放進大衣口袋,混進了記者人群。

不過,孫鳳鳴沒等到蔣介石。

蔣介石的警覺性確實很高。當天他看到現場的場面非常混亂,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也有一種說法,說蔣介石對當天參會人員隨便著裝和沒有紀律的場面很不滿),隨後就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參加合影。汪精衛進去請的時候,蔣介石還勸他也不要出去合影。

因為抱著必死之心,所以孫鳳鳴出發前已經服食了大量鴉片煙泡。他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所以最終選擇向走出來的國民黨二號人物汪精衛開槍。

當時孫鳳鳴一共開了三槍。第一槍射進了汪精衛左眼外角下顴骨,但這槍造成的傷害不大。第二槍打穿了汪精衛的左臂,問題也不大。

受傷的汪精衛

第三槍是在汪精衛轉身想逃跑的時候射出的,子彈從汪精衛的後背射入,射進了第六、七胸脊柱骨旁。經過幾次手術,醫生都無法從汪精衛體內取出這顆子彈,最終只能讓子彈留在他的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