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士大夫的理想主義情結(第4/4頁)

在梁孝王那裏,司馬相如作為食客雖然沒有一官半職,但是能夠和鄒陽、枚乘等文人整天賞花賞月廝混一處,也算是找準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一群文人泡在一起,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倒也過得逍遙快活。也就在這個時期,司馬相如寫出了令他受益終生的《子虛賦》。但是這種幸福的生活並沒過多久,梁孝王就死在了自己的封地,梁地也隨之被瓜分為五個小國,分封給梁孝王的五個兒子。司馬相如也就此結束了讓他戀戀不舍的“北漂”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繼續一個文人的創業之旅。

司馬相如回到家鄉面對著的是家徒四壁,官場走一遭,又做了幾年的食客卻還是一無所有。此情此景,可以說是西漢王朝普通文人的真實寫照。按照司馬相如出生的年代(公元前179年)計算,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是一個三十五歲的中年男人。古人講究三十而立,三十五歲依然功不成名不就,他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也就是在這時候,司馬相如在官場上結交的朋友王吉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王吉,人如其名,為司馬相如帶來的是大吉大利的人生。他不僅協助司馬相如娶到了富家的小姐,而且還動用自己的資源幫助司馬相如在仕途上起死回生。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這次婚戀活動的前前後後,王吉是人場和錢場給夠足了面子。這些錢都花在哪些地方呢?一方面為司馬相如大造輿論聲勢,以顯示其大款氣派;另一方面用來買通卓文君身邊的人,向卓文君推薦司馬相如,制造一些情人邂逅的場面,讓卓文君與司馬相如能夠零距離接觸。所有的付出就為了讓卓文君能夠欣賞司馬相如的才華,覺得“那小子真帥”,並最終傾心於這個窮小子。前期的經費投入對王吉來說,也許算不得什麽,但是對窮得叮當響的司馬相如來說,已經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在卓王孫宴請司馬相如的宴會上,王吉故意讓司馬相如彈琴,而司馬相如再三推辭謙虛,最後演奏了那首向卓文君求愛的樂府詩。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這種安排十分巧妙。一是以琴傳情本就是愛情大戲裏常用的橋段;二是彈琴掩蓋了司馬相如口吃的生理缺陷。一個窮困潦倒的文人,三十多歲還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愛情與事業,這種感覺很難向外人傾訴。

司馬相如在王吉的協助下,不僅如願娶到了卓文君,抱得美人歸,而且還為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進行了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宣傳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當地的名門望族都知道,我司馬相如是這個時代最貴的人才。在那個報紙、電視、網絡要什麽沒什麽的年代,想把自己炒熱炒紅炒成文化名人,還真不是容易的事。可司馬相如做到了,如果沒有很好的營銷手段,司馬相如的文采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被漢武帝劉徹所知曉的。劉徹登基之後,搜羅了一批出身草根的文人跟隨在自己的左右,作為自己的參謀。蜀人楊得意也就是這時候在漢武帝面前推舉了司馬相如,並拿出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子虛賦》。當時的漢武帝剛剛十七歲,需要文人為他搖旗呐喊。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也就是漢武帝登基的第二年,西漢王朝開立樂府,征及各國及民間樂曲。這個時候的司馬相如是協律都尉(宮廷樂師)李延年手下的一名官員,其主要職責就是專門從事詩詞歌賦的創作。

司馬相如寫了很多賦,幾乎篇篇都是漢武帝的心頭所好。究其原因那就是司馬相如專門找皇帝感興趣,愛聽的話寫,民間有句俗話:“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不知在哪裏聽過一則《頌屁》的笑話,頗能說明問題:一個秀才病死後,來到閻王面前報到。這個秀才在陽間沒有混到一官半職,就想到陰間重新來過。他在陰間也熟悉那些官場的規則,在報到的過程中,閻王剛好放了一個屁。秀才立即吟道:“伏惟大王,高聳金臀,洪宣寶屁,仿佛乎麝蘭之氣,依稀乎絲竹之聲;臣立下風,不勝馨香之至。”閻王非常高興,盛宴招待,又多許了他十年的陽壽,將他放回人間。十年後秀才來到地府,小鬼上殿稟報:“啟稟大王,十年前做馬屁文章的秀才又來啦。”

雖然說司馬相如在一些文字中對漢武帝進行了勸諫,但是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這些文字都是隔靴撓癢,並沒有觸及到皇帝的要害。從個人素質來說,司馬相如並不具備一個優秀官員最基本的素質,最要命的一條就是司馬先生還患有嚴重的口吃。這也就決定了他不會像其他的官員那樣,激烈地參與朝廷事務的辯論。這是司馬相如的缺點,同時也是他在漢武帝手下得以生存下來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