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富人的憤怒理由(第4/4頁)

既然能通過這樣一種手段,實現身份的改變。於是有錢有門路的庶族人員紛紛走此捷徑,造成庶族地主假冒士族地主的現象愈演愈烈,納賦稅和服徭役的人也就越來越少,朝廷的收入自然也在不斷減少。這樣一來,最著急上火的人是坐在宮裏喝茶的皇帝。都去當士族了,他找誰吃拿卡要啊?

南齊的開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決定采取措施,這麽下去也不是辦法,士族隊伍不能再這麽無休止地擴容下去,必須“檢籍”,也就是做好人口普查。巧的是檢籍剛剛啟動,齊高帝就病死了。繼位的齊武帝繼承了先皇的遺志,並且設立了檢籍官,專門負責清查戶口。

這樣折騰來折騰去,麻煩就折騰大了。買賣戶口,改換士庶門庭,本來是制度漏洞下,人人都可以去鉆的空子。可政府這麽一紮緊口袋,將那些還沒來得及鉆進袋子裏的人生生地堵在了門外。中國自古以來的法治傳統,有一條約定俗成的習慣做法叫“法不責眾”。可如今皇帝較真起來,要動真格的了。政府出台的政策是:凡是清查出來的冒牌士族、假和尚、假道士,就罰他們到邊遠地方充軍。清查戶口使得庶族地主跟朝廷的矛盾,庶族地主跟士族地主的矛盾,普通老百姓跟統治者之間的矛盾都驟然升級。每個集團都在與規則較勁,都在打著各自的利益算盤。

尤其那些已經花錢托關系辦好戶口的庶族地主,他們本來很享受這種“山寨版”的士族生活,可如今皇帝查戶口破壞了他們的好夢,注銷了他們的假戶籍不算,還把他們發配到鳥不拉屎的地方去充軍,這等於是要了他們的半條命。當時南北對立,戰事頻繁,敵國並不知道對手是南朝地主,家裏有的是錢,況且即便知道也不會刀下留情。大家都是各為其主,你砍我一刀,我絕對要砍回來,戰場上容不得一丁點兒猶豫和軟心腸。

於是,查戶口帶來的不穩定因素,越積越重。能量積聚到了齊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浙江就爆發了那場富人革命—唐寓之起義。

唐寓之是土生土長的浙江富陽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有名的風水先生。浙江富人多,所以唐寓之的祖父和父親的生意也非常好,他們通過看風水進行家族資本的原始積累,生活也相當富裕。有錢就有油水可撈,檢籍官在清查戶口的時候,想借機敲詐勒索,硬說他家的戶籍存在問題,要把唐寓之捉去充軍。要知道,在任何年代,富人不光有錢,還有一副牛脾氣。憤怒青年唐寓之內心這把憤怒之火被點燃,他對檢籍官的誣陷嚴重不滿。放眼望去此時各地反對檢籍的人越來越多,老百姓與檢籍官之間發生血腥沖突的事件不斷傳進唐寓之的耳朵裏。他預感到,屬於自己的時代已經到來了。他們這幫庶族地主缺的並不是錢,而是一個名分。這個名分代表著權勢和利益,他發動起義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了不起,他是要通過暴力手段拿回自己應得的。

唐寓之還是有準備的,他也知道起義這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投機行為,需要借助神力,拿一些迷信和宗教說事,來宣揚自己有獲得權力的合法性。唐寓之也照方抓藥,到處宣揚自己家的祖墳冒青煙,顯露出帝王之氣。唐家子孫稱王道帝,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現在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他還使出當年陳勝、吳廣起義時的絕招,所不同的是陳、吳二人是在魚肚子裏藏綢子,加上半夜鬼火學狐狸叫,而唐寓之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偷偷讓人鑄了一枚玉璽似的金印,說是在山上撿到的神器。意思是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唐寓之的前期工作收到了奇效,一下子就忽悠來了四百多名不明真相的農民,在新城(今浙江新登縣東)舉旗起義。

唐寓之這邊一搖旗,有三萬多因戶籍問題被罰充軍尚未踏上不歸路的人們,聽說後也投奔而來。隊伍不斷擴張,既有地主,又有農民,但主要是那些假冒士族、和尚、道士的庶族地主,所以我們說它是“富人起義”。唐寓之起義,選擇的時機也挺好,利用會稽太守王敬則去朝拜皇帝、不在任上的空當兒。

富人不光會掙錢,打起仗來也毫不含糊。他們先是攻下富陽城,第二年春天破襲桐廬(今浙江桐廬縣西),相繼占領錢塘(今浙江杭州)、鹽官(今浙江海寧縣西南)、諸暨、余杭。然後又分兵進擊,一支部隊攻襲了東陽郡(今浙江金華),殺了齊武帝的族叔東陽太守蕭崇之;另一支部隊攻取山陰,勢如破竹,一直打到曹娥江。事實證明,庶人唐寓之的目光過於短淺,只滿足於眼前取得的勝利,自以為大事已成,便匆忙在錢塘稱帝,設置文武百官,建立起一個“吳”政權。等到齊武帝集中地方軍隊殺來的時候,他只有倉惶逃竄的份,最後只落得一個兵敗身死的下場,一場富人起義的鬧劇最後淪為一場驚天的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