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劉邦的“穿孔遊戲”(第4/5頁)

對於叔孫通而言,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費。為了給叔孫通捧場,劉邦命令群臣都要學習這個新朝儀。只有學習了新朝儀,才有資格到朝堂之上來和我這個皇帝見面,不然繼續回頭學,直到學會為止。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陰歷十月,在原來秦離宮興樂宮基礎上改建而成的西漢第一座正規宮殿—長樂宮建成,之後為朝廷所在。當年,諸侯和大臣們進行了十月朝拜歲首的禮節:天亮之前,謁者主持典禮,指導所有人員按次序進入殿內,廷中排列著戰車、騎兵、步兵和侍衛官員,佩帶兵器,豎立旗幟,然後傳令“快步走”。殿下郎中夾階而站,每階上都有數百人。叔孫通制定的這套易知易行的朝儀制度在長樂宮正式實施。我們可以想象得到,這套朝儀制度讓那些平日裏不拘小節、咋咋呼呼的文武大臣們收斂了許多,一個個按尊卑秩序喝酒說話,向劉邦行跪拜之禮,沒有敢失禮者。功臣列侯、眾將軍和軍官按次序排列在西,面向東;文官從丞相以下排列在東,面向西。大行設置九個儐相,從上向下傳令。這時皇帝乘坐輦車出房,眾官員舉著旗幟傳呼警戒,帶領諸侯王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員按次序朝拜皇帝。這些官員沒有不震恐肅敬的。等到典禮完畢,又舉行正式宴會。凡陪坐殿上的官員都俯伏著,低垂著頭,按官位高低次序起立給皇上敬酒祝酒。酒過三巡,掌管賓客的謁者宣布“宴會結束”。禦史嚴格執行紀律,把個別不遵照儀式的帶走治罪。在整個朝會過程中和宴會上,沒有人敢大笑大叫對皇上失禮的。

不試不知道,朝儀真奇妙。劉邦龍顏大悅道:“老子今天才體會到當皇帝的尊貴。”喜不自禁。

把皇帝伺候高興了,大家也就有好日子過了。劉邦拜叔孫通為太常,並賜金五百斤。叔孫通的弟子也都紛紛被賜官。他們非常高興地說:“叔孫老師真是聖人啊,知道皇帝最重視的事情。”後來,孫叔通在劉邦的授權下,又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專著,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適合當時需要的禮儀制度,並用它們來整理朝綱,一時之間,朝廷上下,秩序井然。而後世的禮儀制度,也是從這時開始得以定型並延續變化下來的。

通過制定漢代禮制,叔孫通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為儒家最終被奉為正統思想鋪平了道路。

叔孫通又乘機進言:諸儒生跟我這麽久了,朝儀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大家集體智慧的結晶,應該也給他們封官。可見叔孫通雖然是十足的儒生卻並不迂腐,懂得做人做事的進退。於是高祖劉邦將一百多名儒生全部封為郎官。劉邦的做法不僅使人想起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草根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認為:“禮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則天下治矣。”也就是說,訂立了禮儀,人們身份等級之間的差別和他們的名分就都確定了,這樣國家不長治久安也難。

懂得見風使舵的叔孫通,隨著時局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著自己的行為方式,但始終沒有改變的是他骨子裏的儒家信念和自己對於權力的熱衷。孫叔通是見縫插針,趁機將儒家的禮制等級思想滲透在禮儀培訓裏,在大臣們三跪九叩的同時,漢帝的威嚴,等級的體制,悄悄樹立起來,而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正名,也隨之樹立起來。叔孫通是個務實之人,也很低調。通過制定朝儀規範了權力秩序,得到了劉邦的高度信任。也正因為他的努力,為後來的儒生集團在權力結構中爭取到更大的利益空間。叔孫通一炮打響之後,儒生們的膽子也就更大了。他們發現孔子當年周遊列國努力尋找的權力魔杖和政治理想正向他們這些儒家後生們靠近,他們的時代就要到來。這個發現,讓儒生們再也無法平心靜氣地做學問,陸賈就是他們的其中一個代表。

陸賈和漢高祖劉邦有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對話,我們都知道劉邦是個沒多少文化的市井之徒,讀書不是他的愛好。陸賈有事沒事喜歡在漢高祖面前念叨《詩》、《書》,聽得劉邦的耳朵都生出繭子了,有一天劉邦實在聽得煩不勝煩,就指著陸生的鼻子吼道:“老子騎在馬上得了天下,要《詩》、《書》何用?”

陸賈並沒有回避劉邦提出的質疑,他也用同樣的語氣回復了一句:“騎在馬上得天下,難道就可以騎在馬上治天下嗎?況且湯武當年用武力奪取天下,卻以文治守護天下。文武兼濟,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策。過去吳王夫差、智伯就是因為武力太盛而亡國;秦王朝也是如此。假如過去秦國在吞並天下以後,實行仁義之治,效法先聖,陛下又怎麽能得到今天的江山社稷?”這句話顯然是在教育劉邦,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這樣就會犯秦國當年犯下的錯誤,離亡國之日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