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難為續的收視率

這裏所言乃中國之電視收視率。

中國曾是世界上電視觀眾最多的國家,當然現在肯定還是。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與電影觀眾和手機“觀眾”的快速增加相比,電視觀眾則越來越少了。報載中國的網民已近七億五千萬,四十五六年前,中國的人口恰是那麽多。

七億五千萬的網民並非都是不再看電視的人口,卻也絕不再是經常看電視的人口了。他們中有人偶爾還是要看看電視的,比如精彩的球賽、奧運節目、大事件實況轉播等,從電視的大屏幕上看效果更好。不過獨自看電腦或許更會是年輕人們的選擇——十五六寸的電腦屏幕看多大場面都足夠了,而且可以戴著耳機無聲無息地看;有時獨樂樂勝於共樂樂。

由於電視節目大抵也可以從電腦和手機上看到,電視觀眾數量銳減便成了一個世界現象,哪一國家的哪一電視台都無一例外地面臨此種尷尬,不會以任何個人意志為轉移。

在電腦和手機尚未普及之前,因為同業之間的激烈競爭,或由於其他不可抗力的影響,為了將觀眾吸引在電視機前,從業者們曾挖空心思想出過各種高招——蘇聯解體後,為了能使人們重新關注電視新聞,男女主播人竟一度裸體亮相。而真人秀系列節目是美國人的創舉,美國電影《楚門之門》諷刺了這一點。其後出了幾部同樣諷刺矛頭的電影,虛構出電視台為了收視率的飆升,將真人秀發展到了真人之間絕境追殺的恐怖驚悚的犯罪節目——電影從電視的窘況中窺到了自己的商機,企圖“乘人之危發不義之財”。

俱往矣。

電腦時代與手機時代接踵而至,使電視同業之間的競爭既顯得更加重要也顯得無足輕重了——好比高鐵時代已成事實,普通列車之間競爭又怎麽樣,不競爭又怎麽樣呢?

中國是世界上有規模的電視台最多的國家之一,比美國多得多——各省都起碼有三家主要電視台——省台、省衛視、省會城市台,全國便是百余家有規模的電視台,從業者眾。

不再競爭了便意味著自行的在業內邊緣化,長此以往自然不是個事;繼續競爭,除了以收視率和廣告收益為衡量業績的標準,別的標準又都顯得“客裏空”。沒有一條法律規定某省的人們只能看某省的電視,也斷不該有這種法律。各省電視台所感到的最大的壓力乃是——本省的許多人被別省的電視台吸引成了經常的觀眾,而一不小心確實會是那樣。

於是彼此仿制的電視節目比比皆是,大同小異。先是,國內照搬國外的,繼之在國內電視中形成紮堆現象。

有位朋友曾授我以保健秘竅,據他說不看電視,絕對有益於身心狀態之良好。其理由是——呈現於任何方面的紮堆現象都必然使人心煩意亂,想變得不浮躁都不容易。

我詰問:“難道中國人的浮躁與電視有關嗎?”

他說:“你以為不是嗎?我心臟搭橋後養病期間,家裏的電視很少開,全家人的性格似乎都變得穩定了。除了新聞和天氣預報,電視裏真有那麽多值得傻看的內容嗎?而從手機上了解新聞和天氣預報不是更方便嗎?”

他認為,中國保留十數家電視台足矣。山東、河南、四川等大省,保留電視台不無必要性。其他各省重點新聞,一律由央視匯總播出可也。就新聞而言,從來都是一個調調,很多張嘴來說和由一張嘴來匯總了說,沒什麽不同。至於欣賞、娛樂,人們現在的要求不是多,而是精。多必爛,少而精才是規律。現在的電視節目,不是絢麗,而是絢爛。有些電視劇,難道不是又絢又爛嗎?

我又問:“按你的想法,豈不是會造成大批電視從業者失業?”

這一問將他問住了,愣了半晌,苦笑道:“可也是啊。”

而我認識的一位電視台的頭頭說:“現在一部電視劇的收購價已突破五百萬一集了,我桌上的一份合同是每集四百萬,三十集一億二,等著我簽字呢,幾次拿起筆,手都發抖,不敢輕易往下落。有預測表明,來年單價最高的電視劇將會開到六百萬。”

問:“那會是什麽樣的劇呢?”

答:“無非三維特技多一些,明星大腕多一些而已,不能指望那樣的劇有什麽藝術價值。”

問:“不買會如何?”

答:“別的電視台買了、播了、火了、還賺了,那就是我的失敗。”

問:“如果你簽了字,買了、播了、沒火,還賠了呢?”

答:“看走眼是允許的。明明允許你有看走眼的權力你還放棄這種權力是不允許的,反正賠也不是賠自己的。其實往開了一想,三百萬一集,四百萬五百萬一集,無所謂的事。即使賠了,不還掙得了‘有氣魄’三個字嗎?我這人有時想不太開,自尋煩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