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短促突擊”戰術(第3/3頁)

我們在戰略戰術上,是一方面要極力利用革命戰爭的各種輔助方式(遊擊戰爭防禦等);但最基本是要用巧妙的機動,以主力尋求在更寬大無堡壘的地域,進行正規的,大模範的運動戰,大量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短促突擊雖然也是運動戰的一種,但我們如完全束縛在這種戰鬥方式中則是非常錯誤的。在另一方面,如果不相信這種短促突擊的戰鬥有消滅敵人的可能,有造成戰役上勝利的可能,而忽視這種戰鬥,則更是危險的損害的。[82]

林彪這一段話,頗值重視,其以主力進到更寬大無堡壘地域進行運動戰的想法,和毛澤東的一貫思路是一致的,但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這一思路暫時難以付諸實施,現實的可能仍是在堡壘線內尋找運動作戰的機會,這是他支持“短促突擊”的基本理由,也是該戰術成立的不容忽視的背景。

其實,不應否認,當時中共軍事指揮者一直也在探索更多的應對方略。他們要求各級幹部:“在任何情況下,不應呆板機械的執行指示和命令,而應深刻了解其意旨,並依所受命令的意旨及實際的情況,勇敢機斷地專行起來。因此,必須經常地估計敵情、我軍、地形和時間,當每一情況變移中,應即速定下自己基本的決心。”[83]李德進一步指出:“最危險的就是簡單化的及機械的應用戰術原則。敵人和我們的戰術都是在發展中變更中成就中,若果以這些原則引以為足時,那就要在目前的戰鬥環境中算落伍了。”[84]他強調:“革命軍隊的基本優點,高度的機動性獨斷專行以及勇敢的突擊。”[85]廣昌戰役開始前夕,林彪寫信給中革軍委,指出:

有些重要的負責同志,因為他以為敵人五次“圍剿”中所用的堡壘政策是完全步步為營的,我們已失去了求得運動戰的機會,已失掉一個戰役中消滅幾個師的機會。因此遂主張我軍主力分開去分路阻敵,去打堡壘戰,去天天與敵人保持接觸,與敵對峙……這種意見我是不同意的。

我覺得我們主力通常應隱蔽集結於機動地點,有計劃的盡可能造成求得運動戰的機會,抓緊運動戰的機會,而於運動戰中我主力軍大量的消滅敵人,每次消滅他數個師。[86]

這實際是主張采用更靈活、廣泛的思路來應對新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