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短促突擊”戰術(第2/3頁)

應該說,對“短促突擊”戰術作出最集中闡述的是代表共產國際駐中央蘇區的軍事顧問李德。李德總結了國民黨軍新一輪“圍剿”中所取戰略,指出國民黨軍在戰略上放棄了過去的堅決的突擊,而采取持久消耗的作戰方針,面對這一新形勢,紅軍像以前那樣采取誘敵深入的大規模運動作戰已不太可能,短促突擊的方法應是相對可行的選擇。短促突擊主要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利用支撐點的防禦以吸引敵人。支撐點的防禦不是目的:

運動防禦的目的不是為要頑強扼守陣地或消滅敵人,而是為爭取時間及誘引敵人(誘引敵人遠離其堡壘以便我突擊隊隱蔽的突擊之);因此運動防禦只應同敵人的先頭部隊(偵察、前衛遊擊隊等)作戰,並迫使敵人的主力展開,當執行了這個任務時,即有計劃的轉移到後一個地區……我們要記著,運動防禦是為著保證我們主力在有利條件下施行突擊的機動,如過早的退出戰鬥或頑強的戰鬥,都不能保證這些條件的構成。[68]

發展遊擊戰爭,支撐地域的防禦及進攻敵人的堡壘,為革命戰爭的輔助方式。這些戰爭方式,應協助造成戰術的環境,使我們能實現基本的原則:即是以主動的機動,於堡壘外,消滅敵人的有生兵力。[69]

二是對被誘引的敵人在運動中實行突然的集中打擊,殲滅敵人。這是短促突擊的關鍵所在:“主力的機動和突擊是有決定意義的”,“作戰時應使用全力以便一舉而迅速地解決戰鬥”。[70]

李德的解釋,和林彪專指對脫離碉堡的敵軍的突擊更為寬泛,實際上,紅軍一貫的誘敵深入的運動戰戰術其關鍵詞也不能離開短促、突擊,從這一點上說,短促突擊戰術在戰術原則上並不具有多少新的內容,只是在國民黨軍新的作戰原則下運動戰的策略調整。[71]

總體來看,短促突擊戰術,作為持久防禦總方針下的一個戰術原則,著眼於防禦戰中盡可能發揮紅軍善於集中力量打運動戰的優勢,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而不以單純保有地域為原則。這一戰術要求盡量機動掌握兵力,避免與敵人過多地消耗,還要盡可能地減少自己的犧牲。中革軍委強調:“在我們的條件之下,戰鬥的勝利不是占領地方,而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及奪取其器材。”[72]“要以最高度的保持有生力量,物質基礎及我們新的原則為出發點。”[73]李德也談道:

如遭遇的突擊未成功,而敵人又已構成“戰鬥正面”時,則不宜繼續強攻固守的敵人,而應當退出戰鬥,爭取其他方向的先機之利。立於主動地位,決心和實現決心的靈活性,在這裏是有重大意義的。由已得的勝利爭取全部勝利的頑強性與在不利時勇敢退出戰鬥,並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輔助的,這就在乎良好(沉著與堅決)指揮員的適當運用。[74]

在這一精神指導下,最大限度地殺傷對方而盡可能保持己方有生力量仍然被視為紅軍極其重要的戰鬥原則,紅十三師在德勝關一帶阻擊國民黨軍遭受較大損失後,遭到軍團首長的嚴厲批評,責其:“對貫徹軍委關於極力保障物質基礎和有生力量的指示萬分不夠,甚至是罪惡。”[75]

除李德外,紅軍主要指揮員朱德、彭德懷、林彪等也曾撰文論述短促突擊戰術。彭德懷談道:“在敵躍進和推進時,靈活的運用攻擊的戰術動作——側擊和短促的突擊,來取得敵人資材,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敵情,是有可能的;而且也只有這樣積極動作,爭取每次戰鬥的勝利,才能展開戰役上的勝利,完成持久戰略。”[76]朱德在總結高虎腦戰鬥時指出:“突擊隊能英勇與適時施行短促突擊,守備隊能堅決與頑強地抵抗互相配合,是有很大意義的。”[77]林彪、聶榮臻1934年2月致朱德要求實施運動戰的建議中也談道:

我主力所在地域如附近有敵,則誘敵和放敵大踏步,以便我主力在敵運動中消滅之,如我主力不在某地而該地有敵前進時,則應以一部兵力進行運動防禦戰,滯敵前進……我主力軍到達後,如見敵工事尚不堅固,則以主力攻擊之,如敵堡壘已極堅固,但聯絡堡尚未做好,則應佯攻與圍攻其堡壘,而打擊敵來作聯絡堡之部隊或增援隊。[78]

這一建議實際包含了林彪後來發表的闡述“短促突擊”文章的基本思想。

在總體戰略受制於人的背景下,短促突擊雖然可以發揮一定的效果,但成績仍然有限。首先,在國民黨軍采取穩紮穩打戰略的背景下,要抓住對方突進部隊實施突擊機會十分有限,如李德自己所說的,國民黨軍大膽前進,“一下子離開其基本堡壘十裏十五裏至二十裏”的情況,往往發生在“二○至三○裏的地域上集中十個師以上,而在十裏以內的地域內有三個到四個師的突擊隊”[79]的前提下,在對方兵力如此厚集時,紅軍要想取得殲滅戰的戰果,困難重重。其次,國民黨軍“推進的距離更加短促,力求避免其翼側暴露緣著其預定的道路兩側推進,其正面很窄狹,以極大縱深集團推進”,[80]紅軍突擊即使抓住其部分部隊,也難以形成殲滅戰。林彪、聶榮臻當時就談道:“在敵人堡壘外的近距離或從堡壘間隙中去求運動戰,結果仍變成堡壘戰,以大部隊在這種場合想行短促而突然的突擊,結果打響之後仍然不易擺脫。”[81]再次,紅軍在兵力、武器均處嚴重劣勢情況下,短促突擊在短兵相接這一作戰階段,損失和犧牲仍嫌過大,紅軍難以長期承受。因此,短促突擊戰術可以說是在戰略被動的大背景下一種無奈的戰術選擇,它雖有其成立的背景和合理性,但不像中革軍委和李德所期望的那樣可以發揮出巨大的效能。正如林彪所指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