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五次“圍剿”:南京政府全力以赴(第3/4頁)

為全力限制紅軍機動,盡力壓縮紅軍的活動空間,使紅軍擅長的機動作戰方式難以發揮,除進軍時注意穩紮穩打外,國民黨軍采用碉堡戰術,通過大量構築碉堡,對紅軍活動區域實施封鎖並截斷紅軍的活動路線。據碉堡戰術的最早建議及采用者之一戴嶽回憶,早在1929年冬江西召開的全省“清剿”會議上,第十二師師長金漢鼎發言時即提到:

清政府在雲南、貴州等地鎮壓土著居民的反抗時,土著民族曾依靠建碉守卡的辦法予清軍以重大打擊;後來清軍也是采用這個辦法,最後征服了土著民族的頑強抵抗;因而主張對紅軍的“進剿”也可仿效這個辦法,借以鞏固“進剿”部隊的陣地,並進而逐步壓縮蘇區,最後“消滅”紅軍和革命根據地。[28]

這一建議當時雖頗引起共鳴,但未付諸實施。1930年戴嶽奉命“清剿”贛東北蘇區時,對碉堡戰術作了嘗試,取得一定效果。1931年初,他根據這一經驗提出“實行碉樓政策”,即扼絕要道,實行清鄉,“斷絕匪區的接濟和通訊”的“圍剿”方略。具體解釋為:“碉樓的利處,就是能以少數的兵保守一方,使匪共不能擊破,並且能以少數的部隊擊潰多數的股匪,同時可以阻絕匪的交通及活動,逐漸把匪區縮小。”[29]戴嶽的這一主張,當時由於環境及認識的限制,仍未得到普遍推廣,但重要據點碉堡的修築已陸續開始。1932年6月,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閱三省剿匪計劃,修正之。此次剿匪經費決以半數為修路、築碉、賑濟之用,而治本之道則注重於清廉縣長與組織保甲、訓練民團,分配土地,施放種籽也。決不求其速剿,只望其漸清也。”[30]修路、築碉的作戰思路在蔣這裏引起注目。第五次“圍剿”準備工作開始時,蔣介石即堅決貫徹大量構築碉堡、利用碉堡層層推進的碉堡政策,強調:“清剿各部到處以修碉築堡為惟一要務。”[31]對碉堡的運用,他在下面一段話中說得很清楚:

從前曾國藩李鴻章他們在淮水及黃河流域清剿撚匪,曾掘幾千裏的長溝,其工程之浩大,決非我們現在掘幾裏幾十裏戰壕可比。但是壕溝在北方原很相宜,到了南方多山的地方,便不適用,所以我在江西剿匪,改用碉堡,在兩個碉堡之間,我們的火力可以交叉射擊,敵人便不能通過。這樣連下去由福建經江西連到湘鄂,差不多有一二千裏之長,只要每裏以內平均有兩個碉堡,敵人便不容易竄入。所以碉堡線可說是我們的萬裏長城,這個長城築得堅固,就可以困死土匪![32]

碉堡戰術確定後,蔣介石對碉堡建設十分重視,規定“每星期一連必須添築一個以上之碉堡”。[33]部分碉堡可由民眾幫助守衛,“分給其手榴彈與舊槍子彈,使之不賴軍隊而能於一個月內切實自衛也”。[34]第五次“圍剿”初期,國民黨軍有些部隊對構築碉堡執行不力,1933年11月中旬,紅一軍團為策應三軍團發動的滸灣攻擊戰,北上突破國民黨軍在見賢橋、永興橋一帶構築的松散碉堡線,令蔣介石為之震動。他連電前方,要求改進碉堡配置,增加密度,“封鎖碉堡群之間隔,不得過二裏以上”,同時指示加強碉堡群之構築,形成重疊立體配置和相互間的有效火力配合。蔣介石並嚴厲警告,如構築碉堡“再因循玩忽,查出定以軍法從事,決不姑寬”。[35]在蔣介石一再督促下,“敵土工作業力確實增強”。[36]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期間的作戰和推進始終與堡壘修築同步,到1934年4月,僅在江西構築各種碉堡5300余座,[37]福建573座。[38]“圍剿”終時,其主攻部隊北路軍第三路軍構築碉堡4244座,[39]第六路軍922座,[40]為溝通碉群大力修築公路,1932~1934年間,共修築公路4297.22公裏,相當於1931年江西公路總裏程284.6公裏的十多倍。[41]碉堡之多,即便是江西省會南昌近郊,也是“堡壘林立”。[42]

第五次“圍剿”期間國民黨軍構築的大量碉堡及其通連公路組成的嚴密封鎖網,既可彌補國民黨軍戰鬥精神的不足,又針對著紅軍缺少重武器、難以攻堅的弱點,強己抑彼,一箭雙雕,對紅軍機動作戰造成相當困難。反“圍剿”初期的硝石戰役中,紅軍集中一、三、五、七軍團7個師部隊進攻硝石,期望打破敵軍“圍剿”兵力部署,但指揮作戰的彭德懷回憶,由於“當時黎川駐敵三、四個師,南城、南豐各約三個師,硝石在這三點之間,各隔三、四十裏,處在敵軍堡壘群之中心。我轉入敵堡壘群縱深之中,完全失去機動余地,幾乎被敵殲滅”。[43]國民黨方面戰後總結該戰役獲勝主要原因也即“工事堅強”。[44]林彪對碉堡戰術也有很深印象,談道:“敵人每到一地,他立即進行築壘,以立定腳跟,接著構築聯絡堡、封鎖線、馬路,以取得別的聯絡與策應……在前進中如遇到我軍稍有力或有力的阻滯時,他立即停止向預定的目標前進,而進行築堡,與防禦的戰鬥。”“這些方法,都是著眼於使紅軍在政治軍事上的優越條件困難充分運用,而使他自己在物質上兵器的優點能極力發揚”。[45]事實上,當時蘇區內存在的“土圍子”即是碉堡戰術效用的一個有力證明。李德回憶,他在中央蘇區指揮作戰時,有一次經過“一個用巖石築成的堡壘”,“堡壘的洞穴裏駐有一個地主的民團,因為他們有充足的糧食儲備和水源,所以能堅守至今”。[46]這樣的“土圍子”在蘇區並不鮮見,有的堅持達三四年之久。單獨的“土圍子”在蘇區範圍內的堅持,和紅軍缺少重武器而難以攻堅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