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紅軍:堡壘的堅強核心(第2/11頁)

雖然隨著蘇區的發展,國共之間“圍剿”與反“圍剿”戰爭深入持久進行,戰爭的殘酷性凸顯,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民眾參軍的熱情在逐漸下降,但處處仍可看出紅軍受到蘇區人民的真心支持:“當紅軍與敵人持久戰的時候,廣大群眾送飯到火線上去給紅軍吃。在送飯、送菜的時候,路上是成千成萬的飯擔子,群眾送的飯,紅軍主力還吃不完,並且群眾把自己的油鹽、瓜菜不吃,都弄去送給紅軍吃。”[282]1932年初,福建“永定溪南區群眾聽說五軍團入閩,挑許多飯菜在龍崗等了一天”。[283]紅軍和民眾之所以能夠保持如此親密的魚水關系,關鍵在於其蘇維埃革命的政治目標和嚴格的政治、軍事紀律;同時,紅軍的組成更牢固了這一關系。據1934年4月紅軍總政治部統計,中央蘇區紅軍中有77%的人員都來自中央蘇區本身,其中工人、農民成分占98%。[284]這種蘇區民眾子弟兵的特色,使民眾和紅軍具有了天然的緊密聯系,既增進了民眾對紅軍的信賴與愛護,也有利於軍隊紀律的執行,這是外來軍隊所難以比擬的。同時,紅軍始終注意和民眾利益相通,打土豪時往往將收獲的一部分分給群眾,在大多數情況下,“群眾都很熱烈的要來參加分東西”。[285]

紅軍具有良好的組織和宣傳系統,十分注意對官兵進行政治和文化教育,有一系列提高官兵政治和文化素質的措施。陳毅給中共中央匯報中,談到了紅四軍的政治訓練:

(一)講演,由官長召集全體講話,或作政治報告,或作生活批評,或作工農運動概況報告等。

(二)講課,在軍隊有三日的休息,作每日必有一小時政治課,由黨代表擔任去講,這個講演比較有計劃的,或定於一月講演許多題目,這些題目是可以連貫的使士兵得到一些有系統的政治智識。

(三)早晚點名講話與呼口〈號〉,則例每日士兵生活批評或對於明日行動之煽動宣傳等。

(四)在一次遊〈擊〉工作,一次戰鬥,一次行動,經過以後的批評,要詳細向士兵講出來。

(五)軍隊裏舉行識〈字〉行動,簡易的辦法就是要士兵認紅軍的標語,認得一個標語即將此標語包含的意義策略告訴他。[286]

這些措施著眼於提高官兵政治思想水平,顧慮周到、設計細致,無怪乎周恩來主持的《軍事通訊》在刊載陳毅的報告時加編者按說:這裏面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每一個同志注意,如他們的編制,他們的戰術,他們的籌款給養的方法,他們與群眾的關系,他們對內的軍事和政治訓練,他們處置軍中給供開支的原則(官兵夫經濟平等,開支能公開)……都是在中國“別開生面”,在過去所沒有看過聽過的。

紅軍利用各種條件加強政治教育。紅三軍團“十一團的墻報平均三天能夠出版一次,投稿人數最多的有八十多人,最少的也有五十多人投稿”。[287]紅軍每個連隊都設置列寧室,作為政治教育和文化學習的場所,曾經和紅軍一同行軍的外國傳教士寫道:“每到一地,不管時間長短,‘列寧室’是必建的。所謂‘列寧室’,實際上就是紅軍讀書學習的一個地方,有時利用房子,有時就自己動手臨時建,8根竹竿或樹杆做柱,綠色的樹枝和竹枝編在一起做墻,屋頂鋪上稻草就算天花板。這個地方就成了他們看書學習或集體活動的地方了。”[288]通過這些持續不斷的宣傳教育,使紅軍成為和中國歷史上其他軍隊有很大不同的一支武裝。天津《益世報》報道中總結了紅軍的三個優點:

一、官長兵士均有政治意識,故能嚴明軍紀,指揮如意,嘗以鏡窺其陣線,見彼等雖在戰壕中,亦時有開會演說之模樣,可知軍事政治化之運動,雖在戰時,亦不放松;二、注意宣傳,該匪軍近水樓台,日受麻醉宣傳,固無論矣,唯彼且將各種標語或用紙印,隨風飄送,或書木片,順水漂出,以圖赤化良善軍民,影響不少;三、應戰沉著,彼匪若取守勢,無論國軍如何攻擊,均不輕易還擊,以致難窺虛實。[289]

上述三點準確道出了紅軍組織紀律的嚴明及對宣傳教育的重視。這些教育,使紅軍官兵了解他們的使命、目標及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促進其自覺遵守紀律,保持與群眾的良好關系。同時,紅軍建立嚴密的監督體制,成立紀律檢查委員會,保證紀律的有效貫徹。當年紅軍的日記中記有紀律檢查的實際狀況:

各單位紀律檢查委員會對部隊離開廣昌的情況進行了聯合檢查,到新安宿營後進行了評比:軍團政治部第一,司令部第二,供給部第三,惟軍團部的警衛連、偵察連做得不好,大多住戶的水缸沒挑滿,房前屋後的垃圾也沒清除。供給部各科的住地本來打掃得很幹凈,給老百姓的水缸也挑滿了水,但發現運輸隊有人買老百姓的雞蛋價錢不公平,有一個隊把老百姓扁擔損壞了沒賠償,有的鋪草沒捆好送到原地,門板送錯了也不問。這些問題反映了民夫們還不習慣於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