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備忘錄》

不列顛與法德兩國關系現狀備忘錄

劉仲敬/譯

(8882. *)機密

外交部,1907年1月1日

1904年4月8日,英法達成協約(《英法協約》,Anglo-French Entente),兩國各階級、各黨派無不慷慨推誠,以示忠信、熱忱之意。兩國真誠努力,消弭眾多分歧,由此,這份協議才能最終誕生。若非協約告成,這些分歧可能會造成兩國永久的摩擦。英格蘭普遍希望改善英法關系,英國政府順水推舟、樂見其成。和衷共濟的願景其來久矣,但協約只是在最近才初有成績。英國政府希望利用一切機會,盡可能接近各邦親善的理想狀況。在這種理想狀況下,英國和所有鄰邦保持體面的和平。

實現理想狀況,必須滿足兩種先決條件。首先,法蘭西政府應該意識到,禮尚往來的政策有利可圖。從它的觀點看,這種政策或許要作出某些眼前的犧牲,但結果會消除來自強鄰的一切爭執。其次,法蘭西政治家如果執行這種政策,必然會影響本國的公共輿論,而沒有公共輿論的支持,他們就不會有執行政策的力量。近年來,激烈的政爭和仇恨毒化了法蘭西的心靈,它懷疑英格蘭的計劃和意圖。這種狀況理應改變,它應該信任英國政府的坦率和忠誠,英國政府不僅會履行目前的約定,還會秉著和解和睦鄰的精神,處理一切未來的糾紛。自然,兩國的信任不會一步到位,但可能經過緩慢演進的過程,漸漸增強。變化之快出乎意料,切中要害。無疑,這應該歸功於國王持之以恒的主動和機智。對此,英吉利海峽兩岸都報以熱情的認可和歡呼。法蘭西國民覺得,國王對他們的國家懷有個人的愛慕,他們認為:陛下的措辭和舉動意在調和兩國的政治分歧,為真摯而長久的友誼鋪路,建立利益和期望的共同體。

兩國確信摩擦的原因已經消除。這種信念對和平有直接的貢獻,本身就有獨立的價值。除此之外,兩國還因此獲得了整理一般外交關系的更大自由。英法兩國談判人員幾乎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在國民權利或要求的問題上,其他國家的反對可能造成外部的困難。兩國政府總會擔心第三方對爭議問題的可能看法。我們可以合理地預期:其他列強可能會積極參與沖突,即使它們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確實,根據經驗,其他列強對沖突的態度主要不取決於沖突本身的性質,而是取決於各方現存關系的一般發展趨勢。如果這些強國的地位使它們能夠對另一方的勢力均衡施加極大影響,那麽它們這種牢固可靠、範圍廣闊的友好關系的建立,其重要性怎樣高估都不會過分。如果某國得天獨厚,它的外交關系正好適於保衛其正當利益,而且它總能指望最強大鄰邦的同情,該國就永遠(至少在本國武備維持適當水準時)無須恐懼或擔心下面這種司空見慣的情況:國家由於國際間流行的猜忌和敵意,經常不得不放棄正當權益,僅僅為了防止更嚴重的邪惡和危險——可疑、不友好的鄰邦乘機發動侵略、敵對行動或侮辱性幹預。英格蘭和法蘭西都敏銳地意識到,它們都可能卷入其他列強的偶發沖突。英法諒解至少可以排除這種形勢固有的危險。僅僅考慮到這一點,愛國的利己主義就有正當理由支持任何解決兩國懸案的嘗試,前提是,只要它們能夠解決懸案而不危及自身的根本利益。

德爾卡塞先生(Théophile Delcassé)的睿智遠見和公共精神值得信任,他決定握住英國政府伸出的手。究其原因,他這項決策的主要甚至唯一的考慮,在於加強法蘭西對抗德意志的力量。俄羅斯在對日戰爭中搖搖欲墜,法蘭西面臨獨自抵抗最大敵人的危險。有些人批評說:《英法協約》對德國抱有敵意。這種批評本身就不著邊際,何況只要對照談判時間,就可以發現其謬誤。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戰爭真正開始以前,俄羅斯自己都不相信戰爭迫在眉睫。《英法協約》確實是在兩個月以後簽署的。然而,當時誰都沒有預測到,俄羅斯居然在遠東全線崩潰,戰敗居然在沙皇的歐洲領地引起了災難性反應。法蘭西政府肯定沒有預見到這些後果。事實上,德爾卡塞先生的一般性外交政策在法蘭西國內引起了兩種主要批評。第一種批評是:早就有人預見到日俄終有一戰,他卻不相信這些人。第二種批評是:戰爭確實爆發後,幾乎只有他一個人始終相信俄羅斯會贏得最終的勝利。而且,談判最終達成協議是在1904年4月8日。而談判之始,早在1903年夏初,那時,幾乎沒有人能預見俄羅斯會迅速敗在日本手下。返本溯源,大概有助於肯定他堅持英法談判的先見之明,卻仍然不能當真斷言他一開始啟動英法談判,就懷有另找支持者的目的。俄羅斯一時國力虧蝕,法蘭西有喪失靠山之虞。何況,即使英法諒解主要的和公開的理由就是法俄聯盟的削弱,指控英法兩國蓄意挑釁和威脅德國,理由仍然並不充分。沒有人曾經當真認為,法俄聯盟具有好戰的侵略性質。任何稱職的當代史學生都不可能當真相信:熱愛和平的英法俄三國聯盟,或是僅僅以英法聯盟取代法俄聯盟,就會把公認的防禦性組織變成直接針對德國的侵略性聯盟。可是,德爾卡塞先生確實遭到了這種指控。1905年,蘭斯多恩勛爵(Lord Lansdowne)恰好也面臨這種指控。然而,就在此時,法蘭西的地位大大削弱,人們以為可以不受懲罰地侮辱它。奉天戰役證明了法蘭西盟國的最後失敗。俄羅斯的內亂開始侵蝕它賴以稱雄的大國地位。英法兩國人民長期不和,《英法協約》尚未在民眾想象中根深蒂固。這時,誰都沒有聽到驚惶的聲音,甚至惡意批評德爾卡塞先生的聲音也沒有到處傳播。1904年,英法剛剛簽署協約,就立刻公布消息。當時,全世界多多少少都感到驚訝,但所有外國政府都接受協約,沒有明顯的不安,甚至流露出寬慰和滿意的跡象。柏林的帝國大臣經過認真討論,正式宣布:德國不反對《英法協約》體現的政策。鑒於協約規定了有關摩洛哥問題的專門條款,德國沒有理由擔心它的利益受到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