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蔣寧府之縣治

自治體試行始於戊戌。陳撫誅,公度廢。成者皆付東流。宣統立憲唯資議局有規模,行政籌備無方,司法則速成備員、雙規並用。民無所措其手足。遠省雖速成班亦缺,多以堂喻代推事。民初法統數易,然無不以超國會制、聯省共和國為宗。省議會權勢之重,後史莫比。名士雲集省府,縣議士德望兩缺,唯瞻馬首耳。國會(兼總統選舉團,陵跨行政立法)往往不出於選民,而出於省議會,更壯其勢。

災官滿京華,欠餉數生變,唯國會職員永無欠薪。此中信息,頗可尋味。議員/士大夫素為階級共同體,紳權重則國會重,反之亦然,故江浙二會為天下唱。以憲制論,浙省三色憲法思精體全,議會程序綿密,選舉公正。各省殆無以過之。浙督為議會易者數,為民初僅見。下吏守議紳條教,事屬尋常。種種表現,頗不類中華事。以經濟論,蘇議紳之穩健節制、經濟起飛之奇跡,尚愈於蔣經國團隊,蘇督畫諾坐食耳。吳紳之實力厚,外人之耳目近,故武夫驕狂,獨難行於蘇松。驅張迎馮、聯孫逐楊,皆中外剝削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買辦資本家之邪惡聯盟傑作。

故內地冤民難民,無不東奔。能久任者,非如李秀山(純)、孫馨遠(傳芳)好名成癖乃可。張紹軒(勛)以縱兵劫財、姜超六(登選)以粗口橫暴,坐失膏腴,皆以遊戲規則各異故。內地議會多以賄選聞,醜聲遠播。雖如是,較之前車後史之賄官,買選民仍屬大幸。究其大要,民初地方議會無愧於國史,而行政紊亂,勢必見笑前清。科舉久廢,民選未行,政出多門,武夫跋扈,縣主棄職遇害者累累。在位者多出薦舉,其效可知矣。司法則頭重腳輕,有治法無治人。京師大理院、平政院判例之公,置諸歐史,曾無愧色;徐政府訴“五四”諸生之敗績、周樹人訟章總長之完勝,可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而遠州之訟事,尚無大異於明末。北伐首政即為廢自治省以利統一。此事於內地尚無大害,於蘇浙欲不謂之倒行逆施亦不可得。民黨政績舍交通城建類門面大工,往往劣於軍紳時代。司法黨化,以當時標準已屬醜行;唯其無法而有人,亦不可忽。法學教育之盛,遠邁前代,後無繼者,米洛舍維奇受審,華缺次第無人,終以孫科、吳經熊之東吳遺老八十衰翁充選。此中含意,聞者自知。三十年代唯一可謂進步者,乃自治縣制。行政亦屬民選。此系汪蔣二次合作,寧府重建之政績。此制初行五權理論,候選人名單出於考試,全民普選擇之。胡適憂其利於灌輸黨義,實非無故。然法縱不善,亦可證實汪蔣宣言拒絕“新型專制”勸進尚有誠意,終不能背其法源。自治體行之既久,黨國一體必將有名無實。台澎自始即行地方多黨制,伏脈於此。民治元氣究在地方,中樞變法,地方多黨制自動上移,兩造皆有行政經驗,始能大功既成、雞犬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