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仁義而國亡[61],天何為而此醉[62](第2/5頁)

錢賓四(穆)雲:“五胡不如東晉,北朝勝於南朝。”五胡北朝之新邦,循前歷史自然順序,自部落入貴族封建制,貴族封建制入官僚集權制,其文明層次原與西周宗法甫健之際相若,故而親周復古,順流而下,毫不勉強。北朝諸儒,不過起催化劑作用,五胡君長實居主動地位。苻堅,尊經復古之政治理想主義先驅者;宇文邕,尊經復古主義之水到渠成者。魏孝文(拓跋宏),華夏正統主義之浪漫派播種者;隋文(楊堅),華夏正統主義之犬儒派收割者。東京六朝之晚期文明,循後歷史衰變順序,自清流激進主義入士人寡頭政體,士人寡頭政體入強人赤裸暴力。苟無外患,待其門第盡而政統亡,繼之者不外乎馬穆魯克式軍事平等主義僭主政體。梁陳之際,此類政體竟有雨後蘑菇之盛況,橫行江左,乍生乍滅。

南朝社會的鮮明特點,在於神職、武夫物望之盛,有淩駕文人政府之勢,為古典華夏、近世東亞所罕睹;然則衡以中古諸文明,實屬正常,反襯現華夏文明之特殊性。二者皆與士族寡頭主義有關,大凡政治社會封閉、士庶分明之際,寒人有才有志者,文則為僧,武則為卒,可望以其智力勇武博出身,不擬於文人政府浪費精力。故而神職、軍職,一變而為中古平等主義堡壘。大凡高級宗教,無不輕視俗世貴賤,神職之社會平等化功能,中外略同。中西之別,僅在於士人寡頭為後歷史假貴族,有壟斷之實而不能發揮前歷史貴族騎士之軍事職能,因而終須仰仗官僚制而非封建制為其特殊勢力張本。中古歷史之三岔口[69]在此,路徑依賴既成,其行愈遠,愈有積重難返之慨。

唯其如此,六代思辨之盛,遠邁先秦,其後莫能超越乃至接近,皆佛徒及佛化士人之心血結晶。余風播於初唐,其後則衰,恰與社會平等化曲線相對。胡適之“宋以後和尚皆不讀書”,實肇於是。無奈藏暉室主人拘泥自由思想家立場,必欲視浮屠為病魔,竟至自蔽其視野。科舉平等主義既興,即成政治通貨膨脹之源。文化基因多樣性,每經易代,必有一度擴張。千軍萬馬,獨木橋上;用智之地,唯權術耳,余才注於文藝辭章、隨筆小品、短小平快、急智靈才可辦者。凡用宏取精,非邏輯嚴密、體系完備不可者,大抵皆衰。民族文化之黑屋、矮檐退化效應,順流而下。明王扶之且不能起,無須霸君施暴。神職、軍職於列國皆為文武精英所聚之地,獨於吾華淪為社會遊民養濟所,元帝“文武之道,今日盡矣”之嘆,雖別有寄托,衡諸世變,仍不啻為卡珊德拉預言。

“功利短視”“酷愛和平”二庸德,忝為晚期文明順民與生俱來之胎記。其實貴族集團往往壓制自由,然以其自身性質,斷不能滅絕自由。平等與專制結合,反而最有破壞社會文化基因多樣性之功。平民化另一天然弱點,在於所計者短,僅及其身家,無所愛於法統,故而於無形態僭主政體,最乏自然免疫力。未若貴族特殊利益純系人為,維護法統敏感性極高,虐民雖實有之,反而易於抵禦無形態權力。吾國文宣家所雲“封建罪惡”,十之七八實為僭主之惡,而專制平等化為其遠因,醫之以變本加厲之專制平等化,何怪乎不起?

梁武與齊同祖,入宋已鎮淮陰,昭明、簡文、湘東(蕭繹)皆文壇健者。辭章體例,能自我作古者,蕭公以降,次第無人。任君才堪記室,蕭公難任騎兵。江左文化爛熟之兆,歷歷可見。流民渠帥武運將衰,不足以保障江淮,故而武、元難父難子皆不得不以北來降人為軍事支柱。行之善者,猶賀拔勝恩及南獸、王僧辯忠存帝子;行之不善者,則社稷為墟。此間背景,在於永嘉之亂余波漸落,社會性武裝集團遷移漸成絕響,北朝郡縣化結穴收功。自此,南朝軍事資源枯竭,吳兵輕銳、傖楚剽悍,亦成歷史名詞。而南士自組織能力(就六朝而言,組織能力=宗族自治能力=禮學水準)衰靡,較之僧院再組織能力,不免相形見絀。江陵陷沒,梁陳各戰鬥政權不復有組織士人文治政府之意,舍軍需征發外,不知有治,甘棄養民教民之政於浮屠。陳武(陳霸先)開基君臣名諱小號幾同異種,映射民間小傳統已成斷線風箏,而以戰利品再分配為國家正供,歷武、文、宣三朝不改,竟能安之若素,亦陳國獨有之事。侯景之亂,原不過蘇峻、祖約之翻版,而王綱解紐、文武道盡,一至於斯!若非南朝社會基層久已異質化,殊難有此詭異。

梁武施治,以釋化儒,用內典慈悲之義、外教好生之德,潛移刑憲。自河內司馬氏以禮學入法,除當塗肉刑復古苛政以外,存心於刑法人道化者,莫過於此君。治道常為政制探路先鋒,其易幟多在政制更化數百年前;司法常為政制保守內核,其景從多在政制更化數百年後。就儒化而論,賈生、董子即其治道先鋒,而政制尚用雜霸。待新莽復周政、光武行柔道,政制儒化始定,而獄政猶出文法吏。儒吏短長,紛紜漢魏。典午以禮入法、移孝作忠,司法始與秦政訣別。儒學和平滲透,先於思想(兼並百家),次於政典(退法用禮),終於社會(儒化家族),固非易易。其間且有曹魏之反復。浮屠闌入,則先於社會(漢魏祈福之教),次於思想(六代因明之學)。梁陳之際,甫入政典,乃不旋踵而敗。舍釋氏自身弱點外,未能於五胡雲擾之初,掌握貴族封建制嬗變關鍵期,以胡僧-胡騎封建共同體阻止官僚-郡縣制重現北國(有此重現,則為收兵源稅源計,滅法固早晚之事),最為緊要。似此,則北疆列國封建體系將為定局,南朝釋化將有數百年余裕滲透成熟,異質文明亦可不致流產。弱國家強社會之下,兼並一統甚難。通古斯系、氐羌系、僚瑤系漸行漸遠。東亞將有復數之二期諸文明,而非單數之新儒化官僚國家-三教混融體系 [70],後者固無不以撲殺歧異為償者。自然,欲取青春文化炎炎之氣,必不能安享天下國家太平之福。末人俗民早習晚期文明之庸福,亦必不能受自由之苦。其雖大而必小、雖強而必弱,自食善因之惡報,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