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淝水之戰 七 三伐中原

慕容恪一死,首先得到這一消息的國家便是前秦。苻堅特意讓剛剛歸附於他的匈奴大族曹轂派遣使者向前燕朝貢,借機刺探情況。使者回來向苻堅報告,前燕朝綱混亂,確有可圖之機。

不料前秦在這時出了小小的內亂,苻生的弟弟晉公苻柳以及趙公苻雙糾合另外兩個皇親魏公苻廋、燕公苻武,分別在長安東面蒲坂(今山西南部)、陜城(今河南陜縣一帶)和西面的上邽(今甘肅天水)、安定(今甘肅涇川北)等地起兵謀反,這些對於苻堅當然不是好消息,他不得不分兵前往鎮壓。

苻堅的策略是對東線兩城只拒不取,先重點攻打離長安較近的西線兩城。魏公苻廋遭到秦兵包圍,被逼無奈,以陜城投降前燕,並請求派兵接應,這一舉動讓前秦大驚,為防不測,苻堅在華陰一帶布置守兵,抵禦前燕可能的襲擊。

在前燕一面,“有識之士”還是不少,慕容俊、慕容垂最小的弟弟範陽王慕容德當即上疏,認為好不容易等到前秦分崩離析、骨肉相殘,這正是滅秦的天賜良機,只要分兵兩路,分別從並州和洛陽出兵救援蒲坂的苻柳和陜城的苻廋,有望一舉攻下前秦。

(事實上也確是如此,這時候的前燕縱有一百個理由滅亡,但若抓住這樣一個機會,也不是不能滅秦,慕容德的方案如果實施,可能是另外一個結局,所以這可以說是前燕最後可能的生路。)

這一建議頗有遠見,而且已經得到了前燕朝中的不少大臣的支持,那麽在慕容恪死後獨握大權的太傅慕容評是怎麽說的呢──可以說是讓人極度失望,他說:“秦國,是個大國。現在雖然碰上點麻煩,還是不易圖謀。我們燕國呢,朝廷再明智,恐怕也不如先帝吧;我們這些人的謀略,又比不上太宰(慕容恪)。所以我們能閉關保境也就不錯啦,平定秦國可不是咱們的事兒。”

(慕容評這個人對錢財之物十分貪婪,但在政治、軍事上卻恰恰相反。這樣的人偏偏要來處置國家大事,燕國不遭殃,才是天方夜譚。其時“叛臣”苻廋也已看出燕國必亡,他在絕望之余給前燕在並州和洛陽的守將皇甫真、慕容垂發去密信,提醒二人,苻堅、王猛這樣的人中豪傑,謀燕已久,如此機會假如失去,恐怕將有前燕君臣後悔的那天!皇甫真等人雖明事理,也只能慨嘆政非己出,眼睜睜看著機會從指間劃走。)

前秦的幾路叛軍各自為戰,孤立無援,結果當然不言而喻,很快被苻堅一一平定。亂世之中,正應了那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一頭苻堅正準備將伐燕的計劃推遲幾年,這一頭剛剛得到慕容恪死訊的東晉大司馬桓溫又不願輕易放棄這一恢復中原的好機會了。

東晉海西公(東晉第七個皇帝,哀帝之弟司馬奕)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春天,桓溫終於發動了他一生中規模最大的第三次北伐。他率領五萬步騎兵從兗州出發,向北攻入前燕境內。首仗便俘獲燕將慕容忠,於當年四月兵至金鄉(今山東金鄉一帶),接著晉軍又連勝數仗,前燕下邳王慕容厲在黃墟慘敗得只身逃回,高平太守徐翻投降東晉。

東晉軍隊看來勢在必得,前燕朝中已經手忙腳亂,慕容暐一面派出另一個親王慕容臧抵抗晉軍,一面讓散騎常侍李鳳向前秦求救,而慕容臧很快又敗下陣來。

七月,桓溫到達枋頭(今河南浚縣一帶),前燕原先的兗州刺史孫元起兵接應。前燕朝廷大為震動,慕容暐和慕容評準備放棄國都鄴城,逃奔和龍(今遼寧朝陽)(呵呵,這逃跑的步子倒真是邁得夠大!)。

在此緊要關頭,慕容垂挺身而出,主動請戰,對他們說:“我此番出戰,即使不勝,也不會敗得太難看,到那時你們再跑也不晚!”

慕容暐無計可施之下,只得任命他取代慕容臧為持節、南討大都督,與範陽王慕容德一起領兵五萬出擊桓溫。同時,又派出散騎常侍樂嵩再次去前秦求援,附帶條件是答應把虎牢關以西的地區割讓給前秦(沒想到這成為日後前秦滅前燕的藉口)。

苻堅召集群臣商議,大家都認為,當初桓溫伐秦,一直打到灞上,燕國也沒派兵救援;如今換成了燕國,秦國憑什麽要救它。更何況燕國也不向我們稱藩,我們有什麽理由派援兵!惟獨王猛沒有發表意見。

會下,王猛密告苻堅,說:“燕國雖然看似強大,主政的慕容評卻不是桓溫的對手。假如桓溫攻下山東,進取洛陽,受降幽州、冀州的兵將,得到並州、豫州的糧草,再出兵崤山、澠池,到那個時候,陛下哪裏還能阻擋他前進的步伐?如今不如與燕人聯合,先打退桓溫,待到桓溫退去,燕國也消耗得差不多了,然後我們再乘其不備將其攻取,不是很好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