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四章 維新真相(第2/7頁)

袁世凱說那我就不送了,譚大人路上小心。

20日,袁世凱接到了上司榮祿的電報,要其速速返回天津——為何此時此刻,榮祿會發來這樣一封要命的電報?我們待會兒再說。

臨走前,袁世凱入宮再度見了光緒皇帝一面,算是辭行。

在會面時,袁大人很隱晦地向皇上表示,維新變法雖是好事,但不可操之過急,而那些維新黨人,則無一不是“閱歷太淺,辦事不能縝密”,而且“倘有疏誤,累及皇上,關系極重”。

光緒沒有說什麽。

中午,袁世凱坐火車回了天津,然後當天晚上,他就找到了直隸總督榮祿,密報了維新派要發動兵變的消息。

這也就是聞名於你歷史教科書中,日後成為袁世凱人生最大汙點之一的“出賣維新黨人”事件,按照民間說法,此事不僅讓袁大人從此不齒於市井,同時也直接導致了康梁維新變法的失敗。

那麽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

應該講,不是。

首先,維新變法絕不是什麽光榮偉大正確的大好事,甚至可以說是恰恰相反;其次,變法的失敗也跟袁世凱沒有半毛錢的關系;最後,袁世凱絕非什麽叛徒。

不信,咱就接著往下說。

就在譚嗣同夜訪袁世凱的第二天(9月19日),慈禧太後突然從頤和園返回皇宮,沒有任何征兆。

後來的老百姓很想當然地認為是袁世凱告密的結果,但事實上此時的袁大人還在北京,並未跟榮祿會面,也不可能直接面見老佛爺。

讓太後回宮的原因是因為這一天維新黨核心之一的楊深秀給光緒上了一道折子,主要內容有二,第一,說臣聽說伊藤博文現在正在京城,此人乃日本名相,皇上您應該見他一面。

這沒啥,很正常,誰也沒法挑理兒。

但問題是內容二,楊深秀在折子裏表示,大清現在都這副鳥樣了,一個人是肯定玩不轉了,幹脆跟別人一塊玩兒吧。

所謂的一塊玩兒,就是合邦,指的是跟日本、英國還有美國組成四國聯邦,四個國家合並為一個,合力同心,屹立於世界。

當然了,由於此事聽起來比較有點數典忘祖,所以楊深秀還特意在奏折裏勸了光緒:“勿嫌合邦之名為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

這個奏折,其實不光是楊深秀個人的意思,而且還代表了以康有為為首的整個維新派。

我沒有騙你。

事實上康有為早在和伊藤博文會面之前,就跟時任日本駐清特命全權公使矢野文雄保持著頻繁的來往,兩人之間談得最多的,就是“中日合邦”。

康先生認為,當下的大清帝國其實已經病入膏肓了,雖然維新變法很有必要,但如果真要掏心窩子說的話,與其維新變法,還不如直接來一劑更猛的猛藥——跟日本合為一體,讓日本人直接地把明治維新的經驗和改革手段引進大清。

這個合邦計劃當時已經被策劃得非常完詳了,用康有為的原話叫作“定稿極詳”,只等矢野文雄拿著給東京方面過目,一旦日本那邊點頭,那康先生這邊也將立即展開行動。

不過天不遂人願,這份都已經基本完稿了的合邦計劃最終還是沒能付諸實踐。主要是因為矢野文雄擔心萬一被俄國知道,引來俄國人的幹涉,那就不好玩了——以當時日本的實力,單挑沙俄帝國還顯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而康有為當然也知道北極熊的可怕,但又不願意放棄合邦計劃,因此又想出了一個自以為的完全之策,那就是找一個能跟沙俄相提並論的強大帝國,讓它也加入到合邦計劃裏,這樣一來,俄國人縱然是有那搞破壞的賊心,卻也沒那動手的賊膽了。

而那個強大帝國,康先生認為非英國莫屬。

於是他找到了在中國居住多年的著名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希望他能以英國人的身份從中撮合,從而完成合邦大業。

這真是找對了人。

李提摩太這個人,自甲午大清戰敗以後,就極力主張“中英合邦”,還提出了很多非常實質性的計劃,比如讓英國人來掌管大清的外交,新政,鐵路甚至是軍隊。這正合康有為的胃口,於是兩人很快就如膠似漆,打得火熱。

再說伊藤博文即將來華的時候,李提摩太就跟康有為建議說,日本的明治維新搞得非常成功,而讓日本步入富強的最大功臣,除了死掉的維新三傑,就數這伊藤博文了,所以大清想要搞維新,應該聘他當皇家總顧問。

康有為在點頭稱善的同時,又表示大清其實應該請兩個洋顧問,一東一西,東伊藤,這西麽,自然就屬李神父您了。

李提摩太也不客氣,欣然接受,一副當仁不讓的樣子。

而在伊藤博文來中國後,盡管至今史學界也沒有確鑿的能證明他直接參與了中日英三國合邦計劃,但有一件事卻是鐵證如山,那就是在北京期間,伊藤博文和應邀從上海跑來京城的李提摩太,住在同一家旅館,而且兩人彼此之間有過數次密談,每次密談的時間都有好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