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八章 決戰黃海(第3/7頁)

鄧世昌這個人吧,我個人認為沒必要多講,民族英雄嘛,事跡大夥都知道,在此只說一件事,此人在軍中有一外號,叫鄧半吊子。

半吊子是什麽意思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不智不仁的去翻新華詞典。

總體說來,當時的北洋水師在“人和”這一方面,存在著相當巨大的缺陷,上不能馭下,而下又不肯服上,說白了,一盤散沙。

失去了同伴的人類,不過是較為聰明的猴子罷了。

沒有團隊精神的軍人,哪怕你能把軍艦開得飛起來,照樣是廢物。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其實就艦隊本身的裝備而言,北洋也存在著不小的問題,5月的演習實際上就是一次演戲,北洋的火力完全不是傳說中的那麽無敵,這個我們先放一放,待會兒再說,總之,在戰與不戰這方面,丁汝昌是和李鴻章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他很明白,這樣的部隊拿出去開打,是要出大事的。

不過,即便不出去打仗,該幹的活兒還是得幹的。

9月17日,北洋水師出動戰艦12艘,護送4000陸軍走了一趟朝鮮,正在返航途中開到黃海海域,突然前方來報,說迎面發現日本艦隊,敵艦十余艘。

此時剛好是上午10點半。

雖說日本人早在此之前就已經發現了北洋,但這早卻也早得有限,話說在10點23分,聯合艦隊正遊蕩在黃海,突然吉野號上有個小兵看到前方冒著陣陣煙霧,而且一冒就是十來根,於是連忙報告了遊擊隊隊長坪井航三,坪井隊長認定,這是北洋艦隊。

仇人相遇,分外眼紅,雖然李鴻章三令五申避敵避戰,但如此狹路相逢,真要掉頭就走,那也走不掉啊。

這是一場典型的遭遇戰。

在開打之前,個人認為很有必要先做一件事,那就是把兩軍的基本戰鬥力數據給羅列一下,這就好比你跟人或是看人PK的時候,總得知道雙方攻擊力各多少暴擊各幾何,不然被人會心一擊打得倒地不起了卻連別人攻防數字都不知,豈不是太冤太糊塗了。

當日黃海,清日兩國各有主要(注意主要二字)艦船12艘,就數量而言倒是對等的。

其中,大清的旗艦是傳說中的定遠號,排水7335噸,最大炮力是300(mm)×4(門),速度14.5節。

然後是鎮遠號,它的三項數據與定遠號完全一致。

接下來,是來遠(2900,210×2,15.5),經遠(2900,210×2,15.5),靖遠(2300,210×3,18),致遠(2300,210×3,18),平遠(2100,260×1,11),濟遠(2300,210×2,15),超勇(1350,100×2,15),揚威(1350,100×2,15),廣甲(1296,150×2,15)和廣丙(1000,120×2,17)。

括號裏的數字從左到右分別是排水量(噸),最大炮力(口徑mm×門數)和速度(節)。

此外,廣甲跟廣丙都是鐵骨木皮,和之前在豐島沖自爆的廣乙一樣,都是從福建水師那兒給調撥過來的。

日本方面,旗艦是三景艦之首的松島艦,排水量4278噸,最大炮力32(mm)×1(門),速度16節。

其余的11艘,分別是嚴島(4278,320×1,16),橋立(4278,320×1,16),扶桑(3777,240×4,13),千代田(2440,120×10,19),吉野(4216,150×4,23),浪速(3709,260×2,18),高千穗(3709,260×2,18),秋津洲(3709,260×2,18),比叡(2248,170×2,13),赤城(623,120×4,10)和西京丸(4100,120×1,15)。

如果你覺得最後那艘西京丸看著相當眼熟的話,那就對了,因為此船正是當年金玉均坐著去上海的那艘商船,被改造成了軍艦,專供前海軍大臣,時任海軍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坐著親臨戰場。

雖然聽起來挺危險,但樺山部長說了,爺不怕。

這裏要插一句的是,雙方盡管數量上都是12艘,但編隊方面有點不同,日本那邊我們已經說過了,有本隊,遊擊隊跟別動隊,其中本隊的軍艦有松島,嚴島,千代田,橋立,比叡和扶桑;遊擊隊由吉野,浪速,高千穗和秋津洲組成;別動隊就兩艘,西京丸跟赤城。

而北洋水師則分了四個編隊,分別是中央隊,右翼隊,左翼隊和別動隊,中央隊為全軍核心,就兩艘船,定遠和鎮遠;右翼隊四艘:揚威,超勇,經遠和靖遠;左翼隊也是四艘:來遠,致遠,濟遠和廣甲;別動隊兩艘:平遠和廣丙,同時附帶兩艘魚雷艇。

以上就是兩國當天的數據,我們先做一個初步的分析吧,從表面上看,北洋水師貌似占了不少的優勢,因為無論是最大的軍艦還是最強的火炮都在他們那一方。

如果這是一場遊戲的話,那麽北洋就是戰士,在防禦力和攻擊力上占據著絕對的優勢。

而日本的優勢,則在於速度,如同刺客。

除了表面上的航速普遍要比對方快出兩三節而吉野號更是以23節的速度居於兩軍之首外,聯合艦隊還具備了另一個速度方面的絕對優勢——攻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