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六章 開戰!高升號(第2/7頁)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正氣凜然愛國主義情懷滿滿,但實際上壓根不是這麽回事兒。

在翁同龢看來,這是一次天賜的良機——急速提升自己地位和短平快弄死李鴻章的良機。

高舉愛國主義大旗,主導群眾輿論,站在主戰派隊伍的最前列,這是一個不用費太多力氣就能討到無數好處的活,此外,日後真要開戰了,戰勝,那麽他翁師傅因為是最堅定的主戰者,是戰略制定者,所以定能獲得一份大大的軍功;要輸了呢?那更好了,背後耍嘴皮子的不會有罪,可你李二先生卻得吃不了兜著走,首先你的兩支軍隊被打殘了,從今往後再也沒了神氣的資本,其次,是你的軍隊被打敗,所以戰敗的責任全都得你來抗,往輕了說,把你下大獄,治你指揮不力的罪,往大了說,殺你李二謝天下的可能性都不是沒有。

總的來說,只要開打,那翁師傅就等於是在做一筆包賺不賠還沒什麽成本的買賣,多劃得來啊。

你不要以為我這是在以小人之心度翁師傅那既能乘船也能愛國的宰相之腹,上面說的那都是有證據的。

話說有個叫王伯恭的,是翁同龢的得意門生,在這戰爭即將來臨的前夕跑去見自己的恩師,向他極力訴說目前不該開戰的種種理由,又講道理又擺事實地扯了一大堆,結果翁同龢哈哈一笑,說傻小子你以為我是真想跟日本開戰哪?他李鴻章治軍數十年,威風八面,無人能治,現在日本大敵當前,難道連一戰都打不了了嗎?

說得正嗨,不慎漏嘴吐了真言:“我正想讓他去戰場試一試,看他是騾子是馬,這樣將來就有整頓他的余地了。”

對於這位老師傅,我只想說一句話,那就是真他(嗶——)的(嗶——)蛋。

好了,不傷和諧,我們繼續往下說。

就在大清朝廷裏反戰主戰兩派僵持不下的當兒,7月19日,明治政府送來了一封最後通牒令,要求清廷在5日內給出關於兩國共同改革朝鮮一案的合適答復,如果不給或是在不給的情況下繼續增兵,那麽日本將認為這是一種“脅迫”行為。

對此,大清給予的答復是再議。

再議,就是再議論議論,再研究研究,再商量商量,再權衡權衡,再比較比較,再考慮考慮,再觀察觀察,再看看,再想想,再等等……

說白了就是能拖那就再拖上一陣。

當然也不白拖,此時的李鴻章正在拼了命地聯系西洋列強參與調停,可卻一點用都沒有,繼俄國之後,英國也宣布了中立,而且做得比俄國更夠意思,他們在當年的7月16日,就跟日本簽署了《日英通商航海協議》,並且宣布放棄當年在幕府時代所取得的對日領事裁判權。

而日本方面,這幾天完全沒閑著,在給大清送完最後通牒之後,緊接著在7月20日,也順手塞給了朝鮮一份,說是限他們在3日內讓清國撤出所有在朝軍隊,並且中斷和清國的宗藩關系,如果不做的話,日本為了朝鮮的“獨立與開化”,將代為驅逐在朝清軍。

朝鮮知道來者不善,所以很守時地在22日半夜給了答復,一共兩點,第一,朝鮮內政朝鮮自己處理;第二,要求日清兩國共同撤軍。

話倒是說得很硬氣,但卻也架不住人家鐵打的洋槍和洋炮。

在收到這封回復的數小時後,也就是23日淩晨2點,混成第九旅團下的四個步兵大隊開始向漢城進發,沿途切斷了所有的電報線,3小時之後,強行占領了王宮,控制了國王高宗。

與此同時,聯合艦隊的第一遊擊隊也開始向牙山方向起錨了。

7月25日早上6點半,遊擊隊正航行到朝鮮海面上一個叫豐島沖的地方,司令官隊長坪井航三接到報告,說前面發現了軍艦兩艘,目測是清國的。

這確實是大清的船,並隸屬於北洋艦隊,分別叫濟遠和廣乙。他們是在7月18日,奉了李鴻章的命,護送運兵船去朝鮮增援的,兵卸在牙山之後,便又從朝鮮返航回中國,和兩艘船正相向而行過來的,還有兩艘船,系第二撥運兵增援部隊,一艘叫操江,一艘叫高升,攏共四艘兩撥。

濟遠號管帶叫方伯謙,曾留學英國三年,是個海歸;廣乙號管帶叫林國祥,生於南洋富商家,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

人倒都是人才,可船卻不是什麽大船,濟遠稍微強一些,排水量2300噸,航速15節;而廣乙號其實本屬福建水師,朝鮮局勢緊張才被調至北洋,排水量不過1000噸,航速倒是比濟遠快,16節半。

反觀日本的第一遊擊隊,總共有軍艦三艘,一艘叫秋津洲,排水3100噸,航速19節;一艘叫浪速,排水3700噸,航速18節,其船長,是東鄉平八郎。

還有一艘,是遊擊隊的旗艦——吉野號,詳細數據之前有說,這裏就不再重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