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十六章 兩雄初會(第3/3頁)

不過,幫歸幫,但從此以後日本的國家定位則必須是與西方列強在一條船上,換言之,別把自己當亞洲國家,得當作是歐洲的。

這就是那個著名的“脫亞入歐”論的簡單概要。

長久以來很多國人都對此理論憤恨不已,對此我覺得我有必要說兩句。

雖說我確實不喜歡這種跑人家家裏幫助人家致富的行為,但作為政治家,一個日本的政治家,福澤諭吉首先要考慮的自然是日本的“利益”,幫助鄰國鬧革命說白了就是想在革命成功之後在其他國家獲取最大的外交和貿易優惠而已,那年頭任由哪個國家幾乎都是這麽幹的,你真要說下流無恥那也只能是全帝國主義的下流無恥,別老拿一個手指頭指著日本或是福澤諭吉說事兒,要知道當年袁世凱奉命跑朝鮮平亂那也不是為了中朝兩國人民友誼的萬古長青,清政府只是不願意把好不容易跟了自己千把年的小弟給弄丟了而已,畢竟誰都明白,朝鮮一旦有失,那大清太祖爺龍興之地,泱泱中華的東北門戶可就豁然大開了啊。

除了福澤諭吉,還有一個人也很不高興,那便是伊藤博文,這哥們兒此次前往天津談判,毛都沒撈著一根,那麽多日本兵日本人就算是白白死朝鮮了,這場完敗,他是銘記於心,一日也不曾忘卻。

只不過眼下顯然不適合報仇,因為伊藤博文很清楚,李鴻章之所以底氣那麽硬,是因為他手裏有大殺器。

那就是北洋水師。

說起來,這支艦隊的組成還和日本有著莫大的幹系。

且說當年西鄉從道攻打台灣之後,清廷就清楚地認識到了日本以後興許會成為天朝大患,對此,恭親王奕訢提出了“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條緊急機宜,原浙江巡撫丁日昌也上奏了《擬海洋水師》章程,建議建立三洋海軍,李鴻章則提出暫棄關外、專顧海防的方針策略。在洋務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論調壓倒塞防,使得朝廷最終下定決心,要搞一支海軍力量出來。

清光緒元年(1875年),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負責山東海域以及黃海北部防務,據點為山東的劉公島。

同年,李鴻章向英國訂購戰艦四艘,清光緒四年(1878年),又在英國訂購了揚威和超勇兩艘軍艦,不過因為對這兩艘船不怎麽滿意,所以在第二年李中堂轉而改向德國人買船,也訂了兩艘,便是著名的定遠和鎮遠。

截止到甲申之變那會兒,雖然最強的定遠和鎮遠還差幾日尚未交貨,但整個北洋水師已經基本成型了。

反觀當時的日本,因為比較窮,在國力方面完全不能和大清相比,所謂海軍,也不過靠的是幕府時代留下來的幾艘小破船,根本就不具備叫板的資格。所以他們能做的,只能是韜光養晦。

明治十八年(1885年),政改,廢除舊官制,建立內閣首相制度,而這第一任首相,正是伊藤博文。

他能當首相,有運氣好、能力強等因素,但主要還是得益於一個詞,叫脫亞入歐。

這四個字雖說是由福澤渝吉首創,但其觀念卻是自明治維新之後就有了,也叫全盤西化或是全盤歐化,不是說要移動陸地板塊把日本挪到歐洲去的意思,而是希望日本人能在思維、文化甚至是穿著打扮等各方面都要擺脫原有陳舊的東方氣息,盡量向西方世界靠攏。

而在日本選初任首相的時候,最熱門的候選人有兩個,一個是伊藤博文,一個叫三條實美。

三條實美是公卿貴族出身,他們三條家自古就是貴族中的貴族,千余年來不曾變過,論家室論地位,農民出身的伊藤博文根本就是光著腳也追不上的。

但最終天皇還是選中了伊藤博文,原因在於井上馨的一句話:“從今往後,作為國家元首,要是看不懂紅電報的話就會很麻煩吧?”

紅電報指的就是外國來的外交照會公文,多為外語原文作成,想要看明白,自然就必須有相當的外語功底。

井上馨的意思倒並不是說當首相就要過英語四六級,而是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當時的形勢——要當首相,就必須有能把日本一國帶入西方列強裏頭的能耐,至少,你得懂什麽是西方列強,說通俗點,就是懂洋務。

出身千年古老家族的三條實美顯然不能勝任,於是,第一任首相的人選就這麽確定了下來。

再說伊藤博文上任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卻並非急著跟洋人打交道,而是創設了帝國大學,也就是現在的東京大學,本來還打算再接再厲再弄幾個大學湊一大學城的當兒,結果卻出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李鴻章叫板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