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六章 國姓爺來訪(第2/6頁)

再說那動亂發生後,這幫天主教徒加農民的雜牌軍雖然人數不過三萬多,但戰鬥力卻出乎意料地強大,他們占領了島原藩的原城為據點,打算長期堅守下去,等待來自梵蒂岡的援軍。而幕府也立刻派出重臣板倉重昌率軍十二萬開赴九州前去鎮壓,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位板倉大人卻兵敗原城下,自己也被亂軍用鐵炮打中,當場陣亡,享年51歲。

消息傳回江戶,德川家光和他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無奈之下,他只得再派一將,名叫松平信綱,官居伊豆守。

此人不光是幕府重臣,同時也是三代將軍的發小,他自幼就作為侍童跟在家光左右,非常忠心,而且為人機智聰明,人送外號智慧伊豆。

松平信綱是寬永十五年(1638年)一月到達島原戰場的,和志氣啊的板倉重昌不同,他並不急著攻城,而是下令數十萬幕府軍將原城裏三層外三層團團圍住,然後什麽都不做,只等著對方幹糧耗盡。

在此期間,信綱還抓到了數名從歐洲偷渡而來的洋人傳教士,這也證明了島原亂軍確實和梵蒂岡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勾結。

針對此事,智慧伊豆特地請來了當時不信天主教的荷蘭人,讓他們開著炮船自海上接近原城,對於當時的日本人而言,西方人從外貌上來看都長一個德行,光看臉根本看不出是否信上帝,所以守城的亂軍乍一看遠處來了洋人炮艦,還以為是期盼已久的羅馬教皇給他們派的援軍到了,其心中的歡喜自是不言而喻。

然而,正當這批人欣喜若狂認為勝利就在眼前時,荷蘭人開炮了。

已經斷糧將近一個月的亂軍,在被他們自以為是洋朋友的荷蘭人這麽一轟之後,終於崩潰了。

當年2月27日,眼瞅著對方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已經差不多快完蛋了的松平信綱,下達了最後的總攻令,然後僅用了一天,就把亂軍的大本營原城給拿下了,總大將天草四郎時貞,也被砍死在了亂刀之下。

就此,江戶時代最大的內亂島原之亂,宣告結束。

但事情卻還沒完。

動亂的背後是教徒,教徒的背後是洋人,要想以後再也不發生類似事件,最簡單粗暴一勞永逸的方法就是把洋人給趕出去。

就在島原之亂被鎮壓下去的當年,幕府就已經照會了葡萄牙商會,宣布兩國斷交。

理由是葡萄牙人長期以來一直都在日本宣傳天主教,並且還找到了他們和島原藩地下教會有過往來的證據。

和葡國斷交之後,幕府似乎是意猶未盡,畢竟信天主教的西洋國又不止他們一家,羅馬教廷真要接著玩革命輸出,那大可以找別的國家繼續劃著船過來送十字架,為了防止春風吹又生,便必然得斬草還除根。

所以幕府決定鎖國。

鎖國,形象地說,就是把國家給鎖起來,即關閉過門,斷絕與外界的接觸。

其實這事兒在日本早已有之,早在元和二年(1616年)的八月,幕府就下發命令,要求葡萄牙等天主教國家的商船僅限於停靠在平戶和長崎這兩個港口,其余的地方一律不準去,同時還發下紅頭文件,要求諸藩做到“禁止外國商船與商人在領地內互通有無”,也就是嚴禁外商。

這一般被認為是日本鎖國政策的開端。

而在此之後,盡管幕府對天主教的鎮壓愈發強硬,但考慮到貿易畢竟能賺錢,所以對於天主教國家商船的往來,還是持了一種默認的態度,不過也頒布了不少禁令,比如禁止日本本國商人出洋,禁止雇用天主教國家的國民做航海士,同時,日本人和天主教國家的國民之間的私人接觸,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寬永七年(1630年),在限制貿易的基礎上,幕府又出台了針對西洋文化輸入的《禁書令》。

不過這玩意兒說是禁書,其實講到底只針對兩個人,一個叫利瑪竇,一個叫徐光啟。

徐光啟在利瑪竇的幫助下,翻譯了包括《幾何原本》在內的許多西洋著作,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了。

在那個年代,日本的知識分子大多通漢學,識漢字,狠一點的還能作漢詩,所以徐光啟翻譯的那些個西洋作品,很多都流傳到了日本,並被日本人廣為閱讀並且傳播。

於是問題就來了,利瑪竇是傳教士,徐光啟又是天主教徒,他們兩位搞出來的東西顯然是不可能為德川家所接受的,所以在《禁書令》裏,專門有明文解釋:“歐羅巴人利瑪竇等之作品三十二種之書,並邪宗門教化之書。”

意思就是說利瑪竇徐光啟他們弄得那些書刊,共計32種,都是邪教文化,該禁。

雖然這裏面有很多都跟天主教沒半毛錢關系,比如《幾何原本》,可幕府顯然是顧不了那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