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章 王直與日本:明朝海盜傳奇(第5/5頁)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胡宗憲派出特使蔣洲、陳可願前往日本,遊說王直。

正如他所料想的那樣,在為期數日的會談之後,王直果然答應了投降,而他開出的條件大致只有兩個:一是理所當然地要求明朝方面給出免罪承諾;二是“乞貢互市”。就是希望能夠開放市場,大家一起做生意。

他確實是個商人,而且是一個為自己國家著想的愛國商人。

對於王直提出的那兩個條件,胡宗憲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答應了——其實胡宗憲也是安徽人,因為出身,使得他和當時明朝著名的走私團夥——徽商集團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瓜葛。從這個角度出發,他又何嘗不希望開放海禁,讓商人們放開手腳做生意,讓百姓們太太平平地過日子?

於是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王直兌現承諾,前來投降。他先是率千余人的船隊來到了舟山群島的岑港,接著只帶兩名心腹,只身離船上岸,以示誠意。

再接著,被當場擒獲於杭州。

毀約誘捕,這當然不是胡宗憲的本意,只不過來自於朝廷的壓力實在太大了,北京的閣老們只知道王直是個惡貫滿盈的大海盜,擁兵自重自立為王不說,還屢屢犯我大明海禁,實在是罪不可恕,本該千刀萬剮。

雖然這些大人們從來都沒考慮過海禁對於老百姓所造成的苦難,而胡宗憲也曾試圖頂住壓力留王直一條性命,但還沒開口就聽得謠言四起,說他收了倭寇白銀十萬兩的賄賂,有通倭之嫌,所以他只得罷手。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經過兩年的唇槍舌劍,胡宗憲最終沒能保住王直。在杭州法場,等待王直的,是一柄明晃晃的鬼頭大刀。生命即將結束的那一刻,王直將頭上的金簪交給了自己的兒子,然後爺倆相擁而泣。

一代海賊王,最終卻落得個跪地受戮的結局,不可謂不淒慘。

據說王直在杭州被抓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可能難逃一死了。當時他仰天長嘆,說其實我死了不要緊,只可惜東南沿海從此要永無寧日了。原話是:“吾死無礙,只苦了兩浙百姓。”

然後在場的一個明朝官員聽完,憤憤然地說你也不要自我感覺太良好了,興許你死了之後,你的那些黨徒們就群龍無首一哄而散了呢。

王直聽了這話就苦笑了,說你們如果真那麽想要他們散去倒也不難,不過不是殺我,而是解除大明的海禁。

海禁在那時屬基本國策,說解除海禁幾乎就等同於反動言論,但畢竟考慮到對方人之將死,所以那官員也沒有太過激的反應,只是問了一句:何以見得?

“解除海禁,寇就會變商;不解海禁,那麽商也會變寇。”

聽過此言,愛國官員無言以對,默然不語。

試想,如果王直沒有生在中國,而是生在了那個時代的葡萄牙或是荷蘭等西洋列國,那麽將會是怎樣的結局?

算了,不想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