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九章 從《聰明的一休》說起(第3/5頁)

信送到南京,朱元璋一邊念一邊氣得手抖。

可冷靜下來仔細一想,似乎還真是那麽一回事兒。當年蒙古人如日中天,眼瞅著都要統一全球了,卻也沒那能耐把日本給打下來,更何況自己剛剛開張,根基尚且不穩的大明王朝,還遠沒到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地步。

於是就只能先忍著了。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太祖朱元璋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設立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這就標志著中國自行了斷了本國的對外官貿;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再次重申,嚴禁沿海官民跟外國接觸;洪武二十年(公元1394年),明太祖下令,禁止民間使用外國貨,等於是徹底取締了中國的對外貿易。

這便是著名的“大明禁海令”,其嚴格程度令人發指,用當時的話來講,叫“寸板不許下海”,最狠的時候連漁民下海捕魚都不讓。

朱元璋要搞海禁的動機,除了堅壁清野、嚴陣以待,不讓倭寇有可乘之機外,還有一個普及率較廣的說法認為,他是個典型的重農輕商之人,在他眼裏,農業就是生產力,唯有種地才是王道,因此出海商貿全然是不必要的。

這應該算是汙蔑了吧。

其實明太祖搞海禁的最大原因是保家衛國,不光從倭寇手裏保國,還為了關門抵制當時已經進入航海時代,並在五大洋上乘風破浪的西方列強,姑且不論這方法對還是不對,至少動機如此不會有錯。

事實上明朝絕非是一個因排外而自我封閉的朝代,不然也不會有鄭和下西洋、玉米番薯的引進以及白銀大量流入等等這些事情的發生,大明正是察覺到了當時世界的巨變,敏銳地感覺到了即將到來的危險,這才采取了閉門謝客的做法。

當然話也得說回來,自以為關起家門就萬事大吉,這仍是小農思想。

有必要插一句的是,大明海禁,對於日本而言是一道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令,這意味著日本立國數千年來,第一次因為自己的存在,而嚴重影響到了中國的政策走向——雖然並非良性的。

元中九年(公元1392年),足利義滿結束了日本的南北對峙,重新統一列島。

隨後,他立刻開始和大明王朝套起了近乎。

應永八年(公元1401年),足利義滿以準三宮的身份派出了特使祖阿和尚,帶著國書和貢品來到了南京,幾乎把能說的好話都給說了一遍,然後向明朝皇帝表示,我日本願意跟你大明共進退。

當時朱元璋已經駕崩了,接班的是其孫子建文帝朱允炆,這人比起他爺爺來,性格要溫和得多,自然也好說話。一看日本人那麽誠心誠意地來進貢了,他就大發慈悲地以宗主國的名義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在收到了建文帝的冊封文書後,明面上回信一封以表謝恩,但實際上直接就把那東西拿去壓了箱底,生怕讓人給瞅見——自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打天皇的主意,這一大和民族的光榮傳統,朱允炆或許不明白,但足利義滿卻時刻牢記在心。

朱允炆是個老實人,見日本人那麽親熱,只當他們是真心實意,於是便說那好,既然你這麽有心,就幫我把那些成天在海上飄蕩的倭寇給消滅了吧。

足利義滿一口答應,表示你的事兒就是我的事兒。

當然,這話說過也就當剿過了,畢竟倭寇活躍在中國的沿海一帶,足利義滿要真帶著大軍跑江浙滬閔去剿匪打仗,那明朝人該不幹了。

但不管怎麽說,義滿的行為至少讓中國人感到了誠意。

這是自遣唐使被廢除以來,日本對中國最親熱的一次。當時日本方面滿朝文武都覺得足利義滿挺不是東西的,更有比較激進點的,在背後直接就說他是個“日奸”。

對此,足利義滿全然不在乎,繼續著自己跟大明的套近乎事業,這讓很多人在唾罵之余也心生疑慮——為什麽?

難道真的是害怕大明威武之師而做出的討好之舉?還是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鐘愛屋及烏?

都不是。

正確的答案是:因為錢。

雖說明朝方面規定了寸板不許下海,但在實際操作中倒也不是鐵板一塊。出於恩澤四方的考慮,大明皇帝還是允許周圍小國以朝貢的形式來中國做點小生意的,這叫做“朝貢貿易”。

明朝的朝貢體系最巔峰的時候,周圍給自己納貢的國家一度超過六十個。但這六十幾個國家並非全都願意誠心誠意地服從朱氏皇朝,大多數只是沖著“厚往薄來”這四個字去的。

自古以來天朝上國搞朝貢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施展大國威風,這個我們講過很多次了,明朝也不例外,往往周圍國家只是送來點不值錢的貢品,但我們卻會還以豐厚的回饋,久而久之大家夥都覺得這有利可圖,於是紛紛來稱臣給貢品朝貢了——反正舌頭打個滾也不吃虧,真金白銀到手了那才叫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