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珠光寶氣(第3/7頁)

實際上,清代的女子們並不都留這種指甲。這麽長的指甲,會影響她們幹家務,這對於務實的滿洲人來講是不現實的。而只有那些深宮中的女子,也包括王公貴族之家的女子們,為了顯示高貴的身份,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或許會留下這些指甲示人。需要強調的是,並非每一個女人都有留指甲的習慣;也並非每個皇帝都喜歡自己的女人留下長長的指甲,所以,影視劇中的女人護指有些藝術誇張的成分了。

2.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珍貴的金發塔

好多電視劇導演都認為後妃是用太監來梳頭的。其實,像梳頭這種工作屬於細活,一般不會由太監來做,而是使用經驗豐富的宮女來完成。但是,晚清的慈禧太後確實使用過太監李蓮英梳頭,這應當是一個特例。

後妃除了日常活動以外,總愛在梳妝台前逗留。宮裏有專門的梳頭宮女或太監,他們侍候著這些女主們。除了梳好頭發外,還要趁此時加深與後妃們的感情,講些宮外時新的話題,或是後妃感興趣的話題。

後宮的女人們梳下的頭發,要加以保留,因為她們認為父精母血給予之物不可輕易扔棄。關於頭發的重要性,《孝經》這樣記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至於明清之交,明朝的遺臣們面對多爾袞氣勢洶洶的剃發令,也十分傷感和不願,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侯方域說:“身體發膚,不敢毀傷,聖人之訓也”。這是漢族男人的態度,同樣,滿洲男人也是一樣,他們愛發如命,並不輕易剃去。至於男人發式中剃掉前額頭發,只是一種習慣而已。

滿洲女人遇有大喪事件,比如長輩去世,則要表達一種喪葬中的孝順之意,把頭發披散開,剪掉耳邊的一綹頭發,是以發代頭,表示殉葬先人之意。所以,清朝的男女,都非常珍視自己的頭發。慈禧入葬時,就把她生前梳落的萬縷青絲隨葬地宮之中;而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皇太後去世後,乾隆帝為其鑄造了黃金塔,用來存儲孝聖皇太後梳落的頭發,後人稱為金發塔。

保存完整的金發塔,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乾隆為其母制作金發塔,靡費頗巨。當初,擬造高2尺1寸6分,但由於其中需供無量壽佛法身大,原高度容納不下,於是,再行加高到4尺6寸,用金數量頗為巨大。宮廷裏的承辦人員想方設法,把一份金冊、一枚金印、壽康宮茶膳房金器及所存盆、匙、箸等金器等盡行搜羅,共得黃金2300余兩,仍不敷使用。於是,福隆安想出用白銀添鑄的辦法,乾隆允諾,將700余兩白銀熔入其中,共有3000余兩。承辦大臣由福隆安和和珅共同負責,職能部門有工部、戶部和內務府,具體操作施工由內務府造辦處負責辦理,互相監督,以防怠惰和克扣。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勞動,金發塔終於完工。金塔由下盤、塔鬥、塔肚、塔脖、塔傘、日、月和松石瓔珞等部分組成。紋樣端莊,構圖完美。其中金塔內的盛發金匣是關鍵,乾隆帝從樣式到刻畫紋樣都一一過目。

清宮發式

東西六宮中,每宮必有一處梳妝台。身份高的後妃會有十分高档的梳妝台,梳妝台可以折疊,並配有各種小抽屜,可以裝進脂粉或梳具等物。梳妝台的質地有紫檀和紅木,有嵌螺鈿的,異常華美。梳具中,有各種質地,如黃楊木和象牙等類。梳具按盒裝,盒中按梳具形狀設置出各種凹槽,有梳門發、鬢發、邊發等具,也有刷子和篦子,齒疏密不等,用途各異,每盒梳具總有十來件。

後妃梳頭時,為保持頭質柔軟而光亮,會使用頭油來護發。如康熙歷次南巡時,各地大臣的貢單中就有“香頭油”“梳妝香油”等進奉。

流連在梳妝台前,有得意,有失意。失意的後妃會不時地嘆氣,哀怨時光不饒人,年老而色弛。但她們很多人並不會因為顧慮皇帝喜新厭舊而離開梳妝台。相反,一旦她們認識到自己已經老了,就會更加刻意地裝扮自己,因為漫漫的人生余路不會因為皇帝失寵而斷絕,生活還要走下去,直到人生盡頭。

清宮後妃的發式,受封建禮數的約束,不可過分張揚和造次。但當外界廣泛流行時,也會很自然地將各種發式流入宮中。而且,隨著時代的變化,宮中後妃的發式也會變化。主要有:

孩兒發:清代,無論男孩和女孩,都剃去周圍的頭發,只留顱後發,編結成辮,盤於腦後。女子待成年後,開始蓄發,縮髻。

知了發:乾隆、嘉慶時期,滿洲婦女時興頭頂盤發一窠,耳前兩旁作“雙垂蟬翼”式,形如知了,故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