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黃金時代(第5/5頁)

[11] 維吉爾:《牧歌與農事詩集》英譯本(The Eclogues and The Georg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第四牧歌第6~7行,譯者C.Day Lewis。

[12] 參見奧馬利《教皇尤利烏斯二世治下基督教黃金時代的實現》,第265~338頁。

[13] 引自奧馬利的《羅馬與文藝復興:文化與宗教之研究》,第337頁。

[14] 關於文藝復興期間黃金時代這個觀念,可參見龔布裏希的《文藝復興與黃金時代》(“Renaissance and Golden Age”),《沃伯格與考陶爾德協會會刊》,第24期,1961年,第306~309頁;奧馬利的《維泰博的吉列斯論教會與改革》,第17,50,103~104頁,萊文(Harry Levin)的《文藝復興時期黃金時代迷思》(The Myth of the Golden Age in The Renaissance,Bloomington:University of Indiana Press,1969)。

[15] 巴洛爾斯基(Paul Barolsky)就持此觀點,認為庫米、波斯之類巫女視力不佳,說明了“米開朗琪羅暗暗借由先知肉眼視力的不完美,以相對襯托出她們法眼的高強”。參見巴洛爾斯基的《細探米開朗琪羅筆下的預言家》(“Looking Closely at Michelangelo’s Seers”),刊於《根源:藝術史裏的腳注》,1977年夏季號,第31頁。

[16] 關於但丁的相關段落,參見《神曲》三卷本英譯本(The Divine Comedy,London:The Bodley Head,1948),第一卷《地獄篇》,第25章,第二行,譯者John D. Sinclair。

[17] 瓦薩裏:《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列傳》,第二卷,第743頁。

[18] 阿爾貝提尼(Francesco Albertini)所撰“Opusculum de mirabilis novae et veteris urbis Romae”,收錄於默雷(Peter Murray)所編《早期五本羅馬、佛羅倫薩導覽》(Five Early Guides to Rome and Florence,Farnborough,Hants:Gregg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2)。

[19] 亞倫(P. S. Allen)所編十卷本(Erasmi Epistolae,Opus Epistolarum des. Erasmi Roterdami,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0),第一卷,第450頁。

[20] 引自希瑪(Albert Hyma)《伊拉斯謨傳》(The Life of Desiderius Erasmus,Assen:Van Gorcum & Co.,1972),第68頁。

[21] 維吉爾:《埃涅阿斯紀》,第149頁。

[22] 伊拉斯謨:《愚人頌與其他著作》英譯本(The Praise of Folly and Other Writings,New York:W.W. Norton & Co.,1989),第71頁,編譯者Robert M. Adams。

[23] 阿裏奧斯托(Lodovico Ariosto):《瘋狂奧蘭多》英譯本(Orlando furioso,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第25章,第15行,譯者Guido Waldman。

[24] 伊拉斯謨:《愚人頌與其他著作》,第144頁。

[25] 伊拉斯謨:《愚人頌與其他著作》,第1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