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中古史 第三十章 宋的統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於此,得將十國的情形,略一敘述。當唐末,割據的有兩種人。其一是藩鎮。如:

【吳】 楊行密,本是唐朝的廬州刺史。八八六年,乘淮南的擾亂,進據廣陵。注477後來秦宗權的將孫儒來攻,行密被他打敗,逃回廬州,又逃到宣州,注478仍被孫儒圍起,後乘儒軍大疫,把他滅掉。還據廣陵。盡並淮南之地。

【吳越】 錢镠(liú),是唐朝的杭州刺史。平越州董昌之亂,注479保據兩浙。時在八九六年。

【南漢】 劉隱,以九〇五年,做唐朝的嶺南節度使。死後,其弟巖繼之。保據嶺南。

【前蜀】 王建,是神策軍將田令孜的養子。隨令孜入蜀,為利州刺史。注480時今孜以其弟陳敬暄為西川節度使。王建和他翻臉。八九三年,把成都攻破。八九七年,又攻並東川。

其二是流寇。

【楚】 孫儒死後,其將劉建鋒、馬殷等,逃據湖南。八九五年,建鋒為其下所殺,推殷為主。

【閩】 王潮,河南固始人。注481壽州人王緒造反,攻破固始,用潮為軍正。緒因避秦宗權,渡江而南,直流入福建。後為其下所殺,推潮為主,八九三年,占據福州。潮死後,弟審知繼之。

諸國之中,吳的地勢,和中原最為接近。行密子渥,又盡並江西,地亦最大。注482九三七年,吳為李昪(biàn)所篡,改國號為唐,是為南唐。傳子璟(jǐng),乘閩、楚的內亂,把他滅掉。注483遂有覬覦(jì yú)中原之意。前蜀亡後,後唐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知祥攻並東川。於九三三年自立。傳子昶,昏愚狂妄,亦想結契丹以圖中原。所以周世宗對於這兩國,要加以膺懲。湖南自楚亡後,南唐在實際上並未能有其地。其明年,即為辰州刺史劉言所據。注484自此王逵、周行逢,相繼有其地。都居朗州。注485受署於後周。荊、歸、峽三州之地,注486九〇五年,梁太祖以其將高保融為節度使。從後唐以來,自立為一國,是為南平。宋初諸國皆僅自守,惟北漢倚恃遼援與周本系世仇。至宋初,關系亦未能改善。其情勢如此。

宋太祖的政策,和周世宗不同。周世宗是想先恢復燕、雲的,宋太祖則主張先平定中國。這不但避免與遼啟釁;亦且西北一帶,自五代以來,中國對他的實力,不甚充足。存一北漢,雖然是個敵國,卻可替中國屏蔽兩面,所以姑置為緩圖。九六二年,周行逢卒,子保權幼。潭州將張文表,注487意圖吞並朗州。保權來求救,宋太祖出兵,先因假道,襲滅南平。文表已為朗州兵所擊破,宋兵卻前進不已。到底將朗州打破,執保權以歸。諸國最昏亂的是後蜀,最淫虐的是南漢。宋於九六五、九七一兩年,先後把他滅掉。南唐是事中國最謹的,亦以征其入朝不至為名,於九七五年,把他滅掉。如此,吳越知道不能自立了。滅南唐之歲,太祖崩,太宗立。九七八年,吳越遂納土歸降。其明年,太宗自將伐北漢。先是宋亦屢次伐他,其意只在示威,使之不敢南犯,這一次,則決意要滅掉他。於是先分兵絕遼援兵。北漢遂出降。自朱全忠篡唐自立至此,凡七十三年。

五代時偏方諸國,既不大,又不強,撲滅他們,原不算得什麽事。但是從唐中葉以來,所以召亂而致分裂之源,則不可不把他除掉。所以召亂而致分裂之源是什麽呢?一是禁軍的驕橫,一是藩鎮的跋扈。禁軍雖經周世宗的整頓,究竟結習未除。宋太祖便是因此而得大位的。此弊不除,肘腋之間,就不能保其無變,還說得上什麽長治久安之計?所以宋太祖先於杯酒之間,諷示典宿衛之將石守信等,令其自請解去兵權。至於藩鎮,唐時業已跋扈不堪,五代時更不必說了。宋太祖乃用漸進的手段,凡藩鎮出闕的,逐漸代以文臣。屬於節度使的支郡,都令直達中央。各州官出闕,都令京朝官出知,以重其體,又特設通判,以分其權。

中央的大權旁落,總是由於兵權和財權的旁落。宋太祖有鑒於此,所以特設轉運使於各路,以收財賦之權。諸州的兵,強的都升為禁軍,直隸三衙。注488弱的才留在本州,謂之廂軍。不甚教閱,名為兵,其實不過給役而已。如此一來,前此兵驕和外重之患,就都除掉了。然而天下事有利必有弊。宋朝的政策,是聚天下強悍不軌之人以為兵,而聚天下之財於中央以養之。到後來,養兵未得其用,而財政卻因之而竭蹶,就成為積弱之勢了。又歷代的宰相,於事都無所不統。宋朝則中書治民,三司理財,樞密主兵,各不相知;而言路之權又特重。注489這原是因大權都集於中央,以此防內重之弊的。立法之初,亦可謂具有深意。然而宰相既無大權,而舉動又多掣肘,欲圖改革,其事就甚難了。這就是後來王安石等所以不能有所成就,而反致釀成黨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