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美國史相關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早在19世紀30年代,美國傳教士高理文便將《美理哥合省國志略》一書翻譯成中文,這也許是最早一批美國史譯著。隨著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相繼失敗,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開始思考借鑒國外的發展之道,於是便出現了一批介紹美國歷史的譯作,其中包括裨治文的兩卷本《聯邦志略》等[1]。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階級鬥爭的政治綱領,美國史的研究和引進染上了很多意識形態的色彩,大多是為了適應形勢的應景之作。這種情況一直等到改革開放之後才得到了根本性扭轉。到如今,因為美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美國史研究也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版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眾多美國歷史的相關圖書中,紐卡斯爾大學蘇珊—瑪麗·格蘭特教授的這本《劍橋美國史》有其獨特的氣質。首先是格蘭特教授的女性視角。在本書中,作者非常強調了女性的歷史角色,若將這些片段串聯在一起,這本書實際上也是一部美國女性的歷史。例如針對殖民地時代女性作為商品的社會遭遇、19世紀美國女權主義運動等歷史片段,格蘭特教授都給出了細致的描繪。其次是作者對美國歷史精彩的洞察力,尤其是挖掘出美國歷史中的諸多反諷之處,例如她寫道:“20世紀下半葉以來,如果說這個新世界的‘巨人’總是發現自己處於一個矛盾的位置上,一邊在海外‘傳授民主’,一邊在海外‘強求解放’,那麽,美國自己的歷史——不管是在19世紀60年代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則提醒我們,美國在國內也經常被迫展開相似的過程。”再次是她對於美國歷史的把握,即將“何謂美國人”這一問題貫穿全書,同時也給出了別具匠心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格蘭特教授這本書的語言十分華美,這同時也給翻譯帶來了一定難度。本書的單數章節由成思翻譯初稿,雙數章節由董晨宇翻譯初稿。歷經三次校對,僅求在能力所及範圍之內,做到翻譯準確,風格統一。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學院的本科生於瀛、Robert,碩士研究生武曉慧、胡攀峰協助完成了部分章節的校對工作,向他們表示感謝。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除去個別業已成為習慣的翻譯之外,本書中絕大部分英文人名和地名全部參照《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和《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譯出。

作為翻譯者,我們只能算是歷史研究的門外漢。因此,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斷學習和充實自己的歷史知識,深感受益頗豐。

當然,書中翻譯欠妥之處,也請不吝賜教。

董晨宇 成思 2017年8月

注釋:

[1]參見張友倫《美國史研究百年回顧》,《歷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149—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