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過勞死”的皇太極(第2/3頁)

八月十四日這天,在決定清國前途命運的會議上,始終盼著濟爾哈朗表態支持自己的豪格最終什麽都沒等來。濟爾哈朗面色鐵青,始終一言不發,於是豪格坐不住了,說:“我德薄能鮮,難以當此重任。”說罷,離席而去,大清國的皇位就這樣與豪格徹底無緣。見豪格離席而去,濟爾哈朗慶幸自己的選擇,豪格這樣的人是沒有資格問鼎寶座的,一個男人最關鍵的成大事品格是沉得住氣,連氣都沉不住,還能做成什麽?

兩黃旗的將領見豪格離席而去,便紛紛緊按佩劍,說:“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等必以死相拼!”

代善見狀,謊稱自己身體不適,起身離開。對他而言,誰當皇帝都不重要,他就想安度晚年,享盡榮華富貴。到目前為止始終一言不發的阿濟格也起身離開,他知道,如果表態支持多爾袞的話,他就走不出這間屋子了。

此時,兩黃旗的將領劍拔弩張,多爾袞和多鐸不甘心退讓,濟爾哈朗一言不發,究竟該怎麽辦?

多爾袞後悔不已,要是自己跟豪格一樣把自己的親兵帶來,現在的局勢絕不是這樣。崇政殿上的龍椅空蕩蕩的,與自己相隔不過十米左右,然而自己此時如果敢坐上去,就必然被兩黃旗的人剁成肉醬。多爾袞畢竟有雄才大略,此時如果他進一步,則粉身碎骨,退一步,支持豪格,那麽日後豪格也必然拿自己開刀,他與豪格無論誰勝利,最後一定是兵戎相見,使得立國不久的清政權陷於內戰與分裂,而問鼎中原則徹底在內耗中成為夢幻。多爾袞有雄心壯志,問鼎中原,坐在北京才是他的夢想。想到此,他抓住了兩黃旗人的一個點,兩黃旗人說必須立先帝之子,豪格已經離席,換句話說,只要立一個不是豪格的好操控的先帝之子,那麽一切都迎刃而解。

想到這,多爾袞不緊不慢地說:“兩黃旗各位言之有理,但既然肅親王不願做皇帝,那就立先帝之子福臨吧。可是福臨年紀小,應該讓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福臨長大,再讓他親政。”

多爾袞一席話,劍拔弩張的各方松弛了下來,這個結果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也是所有人都只得接受的,在權力爭奪的平行四邊形中,兩條邊的兩個不同方向的分力的結果,既不是這條邊的力,也不是另一條邊的力,而是對角線的力,這條力才是兩個分力所產生的合力。多爾袞和豪格是兩條邊,而福臨才是對角線。

在多爾袞與豪格等人劍拔弩張之際,最後的贏家,此時才五歲半的福臨還在光屁股玩呢。此前福臨在中國歷史上只出現過兩次:一次是福臨的出生,《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他媽孝莊懷孕時,身上有紅光,裙子上有龍盤旋的形狀,周圍的侍女以為著火了,但是走到近處又看不見了。等到孝莊臨生福臨前夜,她夢見一個神仙把孩子給她,神仙說:“這是一統天下的主人。”說完孝莊就醒了,第二天生下了福臨。第二次是1642年皇太極出去打獵“聖躬違和”,皇太極因身體不適而無法拈弓搭箭,此時還不到五歲的福臨卻從父親手裏拿來弓箭,有模有樣的射出一箭,一箭正中一只麅子。此事記載在《清太宗實錄》,當然,如果跟有的“偉大國家”三歲就會開槍的偉人相比,福臨還是差一些的。

隨著福臨被立為皇帝,一場宮廷危機就這樣化解,一心盼著清廷內部發生大戰的明朝只能眼巴巴看著清朝重新凝聚為合力。

一世梟雄皇太極也由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皇太極死後的謚號為“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清太宗實錄》評價皇太極“以神武之姿,恢弘之度,智勇由於天授,而雄略非常,仁愛周乎萬物,而恩施弗倦”。他“任賢才以樹綱紀,務耕織以崇民業,優賞賜以恤軍功,重衡校以興文治,而經邦立政規模遠矣。尤孜孜以善養人為要務,招攜懷遠,籌及身家,降將俘民,均加鞠育,由是歸附者日眾而國勢滋大。乃若討伐喀爾喀、朝鮮、察哈爾,天戈所向,攻必克,戰必勝,電掃風馳,莫之能禦。至於明朝背棄盟誓,為我仇讎,構兵積釁,上嘗親行撻伐,直抵燕京,斬其將帥,破其城堡,取中原易如反掌,而重惜民命,不忍使之罹於鋒鏑,旋師而返。”皇太極死後一年,“順治入關,戡平寇亂,統一區宇,誠由於積累者深而謀遠也。”

《清史稿》曰:“皇太極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每戰必勝,盡管沒有一統天下,但順治剛即位就一統中外,都是皇太極的謀略。明朝盜賊蜂起,皇太極知道可以拿下明朝,但不欲急戰以剿民命,七次寫信給明朝將帥,屈意求和,然而明朝自不量力,自亡其國,無足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