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1400(第5/5頁)

美第奇家族自然不算暴發戶,不過和它的競爭者相比,他們也稱不上歷史悠久。在隨後的許多年中,所有形式的傳奇都成了賺取錢財的資本。


[1] 佛羅倫薩市政廳,亦譯為領主宮、舊宮、維奇奧宮,是佛羅倫薩政府所在地。該建築始建於1299年,後經多次擴建與改造,直至十六世紀末。米開羅佐·米凱洛齊於十五世紀四十年代對其庭院進行了重建。薩沃納羅拉時期為容納大議會而修建了大會議廳(Sala del Maggior Consiglio)。科西莫一世公爵於1540年從美第奇宮搬來了這裏,並由喬焦·瓦薩裏對此處重新進行修繕和裝飾。後來科西莫公爵入住皮蒂宮,並將市政廳賜給了自己的兒子弗朗切斯科。為了致敬弗朗切斯科的妻子——奧地利女大公約安娜,整個庭院又被修飾一新。

[2] 維奇奧橋所在的位置從羅馬時代起就建造過橋梁。現存的維奇奧橋修建於1345年,取代的是於十二世紀建造,但是在1333年被洪水沖毀的那座橋梁。當時維奇奧橋兩側的店鋪以皮革店和皮包店為多,後來變成了屠夫的肉店。到十六世紀末,依照大公費爾迪南多一世的指令,又換成了金店和珠寶店。

[3] 奧爾聖米凱萊教堂的名字是從古老的聖米凱萊教堂衍生而來的。聖米凱萊教堂建在奧托(Orto),它的位置被奧爾聖米凱萊教堂取代。現存的教堂是1336年修建的,本來是打算作為公共糧倉和小教堂。建築外墻壁龕裏的雕塑是由城市中的行業協會訂制的。多納泰羅創作的聖喬治大理石雕是由甲胄師行會訂制的,被放置在教堂北墻最西側的壁龕裏的是一個仿品,真品被移到了巴傑羅國家博物館。

[4] 老市場在十九世紀末被拆毀了,是為了給當時要建造的共和國廣場(Piazza della Repubblica)騰出地方。

[5] 卡利馬拉街(Calimala)字面上的意思是惡名之街,但其實可能是羅馬將軍卡利斯(Roman Callis Major)名字的訛用。

[6] 聖十字廣場上的聖十字教堂和聖十字修道院修建於1228~1385年。到1863年,又修建了獨具特色的十七世紀風格的大理石教堂正面。米開朗琪羅以及科西莫·德·美第奇的好朋友萊昂納多·布魯尼、卡洛·馬爾蘇皮尼和韋斯帕夏諾·達·比斯蒂奇的墓都設在這裏。當時佛羅倫薩幾個重要家族的家族教堂也都建在這裏,其中就包括與科西莫聯姻的巴爾迪家族的家族教堂。由米開羅佐為科西莫建造的見習教士堂建於1445年左右。

[7] 又譯為長老會議,是佛羅倫薩共和國時期最高行政機構。——編者注

[8] 又譯為正義旗手。——編者注

[9] 總理大臣(Chancellor of Florence)是佛羅倫薩共和國時期最重要的官僚政府職位。雖然總理大臣既不是經正式選舉產生,如九人執政團成員或首席執政官,也不等同於現今一些國家政府首腦,但他可以施加更大的政治影響力。擔任這一職位的人大多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些著名的學者、政治思想家和人文主義者。——編者注

[10] 巴傑羅宮在十五世紀被稱為波德斯塔宮(Palazo del Podesta),始建於1254年至1255年,最初是作為市政大廳。庭院中的樓梯是在十四世紀中期重建時增加的。到1574年這裏成為警察總長的官邸。現在這裏成了國家博物館(Museo Nazionale),收藏了眾多美第奇家族人員的雕像和半身像以及他們訂制的其他藝術作品。

[11] 阿爾貝蒂宮位於本奇街6號,這裏現在變成了霍恩博物館(Museo Horne)。阿爾貝蒂家族曾經負責打理聖十字教堂的高壇。

[12] 魯切拉伊宮於十五世紀五十年代建造完成,現在的地址是德拉維尼亞諾瓦街18號。它由萊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設計,由貝爾納多·羅塞利諾(Bernardo Rossellino)主持建造。阿爾貝蒂還為喬瓦尼·魯切拉伊設計了多明我會的聖瑪麗亞諾韋拉教堂的正面,該教堂裏有魯切拉伊家族的家族教堂。從火車站和普拉托門之間可以看到一部分修復後的魯切拉伊宮的花園,即奧裏切拉裏園(Ortioricellari)。

[13] 尼科洛·達·烏紮諾在巴爾迪街上的宮殿現在改名為卡波尼宮(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