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文人造反,三年不成

諸葛亮在漢中沒有馬上興兵,他在等孟達。

孟達控制的新城郡即今陜南的安康、商洛大部分地區及鄂西北一帶,位置十分重要,不僅是漢中的右翼,而且緊連著曹魏中線戰場的宛縣和襄陽,如果漢中郡與新城郡能連成一片,諸葛亮進攻曹魏的路線無疑多了新的選項。

諸葛亮對孟達寄予了很大希望,從他們之間書信往來的情況看,孟達也確實動了回歸之心,李嚴在給孟達的信中說“思得良伴”,意思是不僅希望他回來,而且還會繼續委以重任。但是孟達那邊卻一直沒有動靜,這讓諸葛亮很著急。

孟達在等什麽呢?難道他又動搖了嗎?其實未必是動搖,接連失去了幾座靠山,孟達重回蜀漢的決心還是挺大的,但他是文官出身,優點是心思縝密、慮事周全,缺點是失於果斷。叛魏降蜀這樣的大事,孟達總想做得萬無一失,所以他總在思謀和籌劃,而沒有馬上行動。

在此之前,孟達至少有三次回歸蜀漢的好機會:第一次是在曹丕駕崩時,曹魏上下一片混亂,重臣們都去了洛陽,新城郡所在的中線戰場在夏侯尚死後實際負責人還沒到位,這是最佳的機會;第二次是孫吳發動江夏戰役時,曹魏中線戰場的焦點轉向荊州的東邊,司馬懿還在洛陽處理新帝繼位的事,這個機會也不錯;最後一次是在司馬懿剛到宛縣時,情況還需要一定時間熟悉,諸葛瑾又奉孫權之命北攻襄陽,司馬懿的注意力被牽制到了那裏。

但這幾次機會都讓孟達浪費了,孟達想得實在太多了,他想把每一步都走得穩穩當當。同時,對於蜀漢那邊的態度孟達也不敢完全放心,李嚴信中的一些話孟達看了又看,覺得理解了對方的意思,但又不能確認,他為此給諸葛亮寫了信,想進一步求證。

諸葛亮給孟達回信,信中說:“李嚴的性格你知道,他處理事情幹凈利索,就像流水一樣,進退人物決不猶豫含糊。”諸葛亮的意思是,李嚴給你信中說的那些話都沒問題,都算數,只等你趕緊回來。但是,這似乎仍然沒有打消孟達的疑慮,孟達還在猶豫著。從他們雙方寫的信看,似乎都有些繞彎子,話說得都那麽含含糊糊,這件事要換成呂布、張邈、袁術那樣的人,直接說清楚你要什麽條件、我能給什麽條件就行了,但文人就是文人,正印證了那句話:“文人造反,三年不成。”

這段時間,孟達一直保持著與蜀漢方面的書信聯絡,有一次孟達還隨信送給諸葛亮一頂綸帽,一副玉玦。綸帽是絲綢做的帽子,表明他對諸葛亮的敬仰;玉表示堅貞,“玦”與“決”諧音,暗示自己決心已下。

從新城郡內部的情況看,孟達猶豫不決或許是有原因的。

新城郡是曹魏合並原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設立的,但曹魏後來又設了一個魏興郡,讓地方實力派人物申儀當太守,此人先後依附於劉表、劉備和曹魏,由於在當地很有實力,所以並不把孟達放在眼裏,但孟達的地位比他高,又假節,申儀得聽從孟達的調遣。

申儀總想找機會把孟達扳倒或趕走,結果機會來了。

孟達和蜀漢秘信往來頻繁,紙裏包不住火,時間一長就被申儀察覺了,申儀向朝廷告發,一開始魏明帝曹叡竟然不太相信。曹叡把這件事交給已經到宛縣上任的司馬懿處理,司馬懿派參軍梁幾到新城郡訪查情況,經過秘密調查,申儀的舉報被證實。司馬懿本來就不喜歡孟達,於是向魏明帝建議征召孟達入朝,如果沒有事,自然肯來;如果有事,一定不敢來。孟達當然不敢去,這才決定立即起兵。

但是,時機已經完全不對了。

申儀是怎麽察覺到孟達要反叛的呢?僅憑揣測顯然是說服不了朝廷的,得有證據。

有一個說法也記載在史書中,申儀的證據來自一個叫郭模的人。根據這個記載,孟達遲遲不動手讓諸葛亮有些著急,為盡早促成孟達反正,諸葛亮就派郭模去詐降曹魏,郭模路過申儀的防區,故意把孟達反叛的事泄露給了申儀。

按照這個說法孟達是被諸葛亮出賣的,即便不是陰謀至少也算是“陽謀”,對此司馬懿似乎比孟達看得更清楚。這時候司馬懿大概還沒有準備好,為避免孟達馬上反叛,司馬懿專門給孟達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將軍當初背離劉備,以身托付我曹魏,朝廷委將軍以封疆重任,讓將軍圖謀伐蜀之事,這一切,都像日月一樣讓大家可以看到。蜀人無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想讓咱們自相殘殺,只苦於沒有辦法。郭模說的那些話,都不是小事,諸葛亮怎會輕易地告訴他並讓他泄露出去呢?想想其中的道理,就應該明白了。”司馬懿告訴孟達,諸葛亮策反你另有企圖,你得想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