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孟達的靠山倒了

到這一年的8月,曹叡繼位已經三個月了,曹魏這邊內政外交仍然沒有太多動作,而孫吳那邊卻忍不住了,孫權想乘人之危,對曹魏發起突然襲擊。

孫權禦駕親征,主攻的目標是曹魏荊州刺史部的江夏郡。曹叡這才召集朝臣商議對策,大家都建議應該發兵去救援,曹叡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孫吳熟悉的是水戰,如今敢下船改為陸戰,是寄希望於出奇制勝罷了。只需命江夏郡太守文聘固守就行,兵法上說攻守勢倍,孫權不敢久戰。”

後將軍文聘兼任江夏郡太守,他也是名將了,曹叡相信有他在不必專門派兵增援。皇帝的表態就是決定,大家不好再說什麽,只能看結果了。結果竟如曹叡所料,孫權雖然來勢洶洶,但曹魏這邊沒費多大力氣就把他擋了回去,甚至連文聘都沒出動。

曹魏禦史台的治書侍禦史荀禹當時正在南方一帶視察,剛好碰上孫吳大軍來攻。治書侍禦史是管監察的,品秩六百石,經常赴各地巡察。荀禹其人不詳,但他不是潁川郡荀氏本家,這位荀官員作為文官卻很有膽略,強敵突然壓境他一點也不驚慌,既沒逃跑,也沒有盲目拼命,他立即發動附近各縣軍民上千人,趁夜舉火造勢,吳軍以為魏軍早有防備,偷襲無法成功,隨後撤回,大家這才發現,新天子的見解果然不凡。

一直到了年底,眾人期待已久也議論已久的人事任命頒布了。

根據魏明帝的詔令,朝廷新設了太傅、大司馬二職,分別由鐘繇、曹休升任,他們的地位均高於三公。鐘繇空出的太尉一職由華歆擔任,華歆空出的司徒一職由王朗擔任,王朗空出的司空一職由陳群升任,陳群同時還負責尚書台的日常工作(錄尚書事)。魏明帝還詔令升任曹真為大將軍,升任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詔書下達,華歆辭讓太尉一職,願意讓給他的好朋友名士管寧。早年管寧與華歆、邴原並稱“一龍”,天下大亂後管寧到了遼東,從此滯留在那裏,曹操曾慕名征召他,被公孫度有意阻攔,曹丕登基後華歆就推薦過管寧,管寧因此回到內地,被授予太中大夫的榮譽職務,平時居住在家鄉青州刺史部北海郡。

魏明帝不許華歆辭讓,同時另任命管寧為九卿之一的光祿勛,命青州地方官員派車去接,管寧自稱是草莽之人,上書辭讓。管寧是漢末三國隱士的代表,他是真正的隱士,自從回到中原後平時就坐在一只木榻上很少外出活動,這種習慣保持了50多年,當時大家喜歡席地而坐,坐在木榻上就要屈膝,如果腿上蓋著被褥,膝蓋就會把被褥頂起,史書說管寧蓋腿的被褥與膝蓋接觸的地方都磨穿了。魏明帝以後又多次征召過管寧,管寧都沒有應征,魏明帝每年8月都會賜給管寧牛和酒。

後將軍文聘恰在此時病故了,魏明帝想起了曹洪,任命他為後將軍。曹洪被曹丕削籍貶為庶人後有不少議論,大家都覺得曹洪是曹魏的功臣,沒有犯下大錯卻受到這麽嚴重的懲處有些不公平。

在上述人事布局中,對司馬懿的安排引人注目,他擔任驃騎大將軍一職在軍中僅次於曹真的大將軍,一個基本上沒打過仗的文職官員一躍成為大將軍,反超張郃、徐晃等名將之上。

司馬懿擔任撫軍大將軍後常鎮守在許昌,手下有一支人馬,但數量不多,有的史書提到僅5000人,遠遠算不上“手握兵權”。現在的情況不同了,不僅在軍中地位崇高,而且魏明帝還把中線戰場的指揮權交給了他(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這個戰場一向由征南大將軍夏侯尚負責,他在曹丕駕崩前剛剛故去。

曹真一向負責西線戰場,即關中方向;曹休一向負責東線戰場,即合肥方向,司馬懿接替夏侯尚成為中線戰場的總指揮,從此移駐於南陽郡的宛縣,包括襄陽在內的重要據點都在他的管轄之內。

與曹真、曹休並駕齊驅,這是司馬懿受命托孤的最大收獲。

曹丕的死,讓一個人頓覺不安。

這個人,就是曹魏的建武將軍兼新城郡太守孟達。孟達投降曹魏後看起來順風順水,被任命為將軍和郡太守,還加了散騎常侍的頭銜,既是軍中高級將領和地方大員,又有皇帝身邊近臣的身份,同時還被封為陽亭侯。

新城郡是原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並而成的,包括今陜東南、鄂西北的大部分地區及相鄰的渝、豫兩地各一部,人口算不上多,地盤卻很大,而且處於長安、漢中、襄陽、公安等戰略要地的銜接處,是魏蜀吳三家此消彼長的關鍵點,地位其實相當重要。

如要把合肥看作曹魏的東南核心,新城就是曹魏西南的核心,曹丕把這裏都交給了孟達。曹丕是個愛恨分明的人,恨誰一會恨得要死,一旦被他盯上就算完了,但他要是喜歡一個人也會喜歡得要命,給予無條件的信任,找機會就提拔,孟達是曹丕喜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