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兵分三路金沙江

曹魏和孫吳那邊都挺忙,這種局面對蜀漢來說無疑是有利的。

作為先帝駕崩前指定的托孤大臣,諸葛亮承擔起治國理政的大任,後主繼位後他就在成都建立了丞相府,以此治理蜀漢。

關於諸葛亮開府的時間史書強調是在劉禪繼位後,劉備駕崩前諸葛亮已經當了整整兩年的蜀漢丞相,怎麽現在才開府呢?難道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沒有自己的丞相府嗎?

按照漢代制度三公以上均可開府,地位低於三公的官員經過特別批準也可開府,一般會加“儀比三司”這樣的話,丞相開府當然沒問題,曹操生前掌控大權靠的主要是他的丞相府。但是可以開不等於一定開,開府與不開府取決於需要,劉備在世時蜀漢一切大事都由劉備親自決策,諸葛亮只是執行者,所以開不開府關系並不大。而且,劉備是在倉促間稱帝的,稱帝後又馬上伐吳,有些事恐怕還顧不上來。

劉備東征期間諸葛亮留守後方,如果沒有開府的話,他如何處理後方的日常事務呢?

劉備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時還給了他一個“兼職”——錄尚書事,也就是負責處理朝廷日常事務,張飛死後又讓他兼任了司隸校尉,這兩項職務應該才是諸葛亮最重要的工作。劉備東征期間有太子監國,朝政方面諸葛亮要隨時向太子匯報,司隸校尉作為行政官雖然沒有實際意義,但它還有監察百官的職責,劉備不在期間諸葛亮可以憑此監察蜀漢百官。

所以當時倒也沒有必要組建一個丞相府,或者說即使有一個丞相府,也只是為諸葛亮履行職責服務的一個小的工作班子,絕不是蜀漢政權的核心。現在情況不同了,諸葛亮要組建一個完整的、規模龐大的丞相府,這個丞相府將成為蜀漢的權力中心。

處理完這些事,又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準備,諸葛亮決定著手解決那件緊迫的事,向南中用兵。

對蜀漢來說當時最大的敵人不是曹魏,更不是孫吳,而是南中。南中之亂已經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了,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如果不果斷出手,局面將更無法收拾。按照曹丕制定的戰略,孫吳是當前曹魏的主攻目標,這為蜀漢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如果不趁此機會解決南中問題,將來無論曹魏打來還是孫吳發起了進攻,就再也沒有能力去平亂了。

後主建興三年(225)春天,諸葛亮提出了南征的想法,並決定親自率兵前往。丞相府長史王連當時患了重病,聽說丞相要親征,他認為有些不妥。

王連抱病來見諸葛亮,向他建議道:“南中是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應當由丞相親自討伐,作這樣的冒險之舉。”王連不反對南征,反對的是諸葛亮親征,諸葛亮目前是蜀漢的主心骨,如果長期不在成都的話,蜀漢能不能保持安定存在變數,所以不宜親往。王連的話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南中的情況很復雜,打勝了還好說,如果打敗了或者雖未敗卻無功而返,諸葛亮的個人威望都將受到極大的挫傷。

對諸葛亮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風險,盡管他在政治、外交上的才幹已有目共睹,但在軍事方面的能力還不為人所知,當初他曾指揮過三路大軍入蜀,然而那還算不上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戰役。現在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無人能比,如果只站在個人的角度看,他似乎並沒有必要冒險去指揮一場戰役來提高自己的聲望。

諸葛亮可以派一名將領去征討南中,比如趙雲就是合適的人選,當年他率兵平復荊州的江南各郡,成績很不錯。但是,南中之戰事關重大,必須傾蜀漢的全力去打贏這一仗,自己去無疑取勝的把握更大,所以不能因為避免讓自己冒險而讓整個國家去冒險。

諸葛亮感謝王連的好意,但仍決定親自南征。大軍出發前王連病故了,對諸葛亮來說這是一大損失。此次南征他要離開成都一段時間,後方不僅要保持安定,還要向前方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丞相府長史這個角色很重要,諸葛亮選拔了任步兵校尉的向朗接替王連。

在諸葛亮身邊的幾位重要助手中,論資歷和能力似乎張裔、楊洪、蔣琬都比向朗更合適。向朗早年師從司馬徽,跟諸葛亮有同窗之誼,但諸葛亮選他來當丞相府的長史看中的倒不是這個,張裔等人固然更合適,但他們現在都另有重任。

張裔以俘虜的身份在孫吳待了一段時間,回來後被任命為丞相府參軍,這是一個閑差,諸葛亮卻沒讓他閑著,而讓他管理丞相府的日常事務,同時兼管益州人事工作。張裔現在身兼軍政兩端,既了解諸葛亮的想法,又熟悉益州本地情況,起著別人無法替代的作用,此時不宜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