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稀裏糊塗的勝利

整個關中地區已在曹軍占領中,曹操到達長安,在此略作休整,隨即進軍漢中。

由關中到漢中必須越過秦嶺,最便捷的通道是穿越其中的幾條棧道,著名的棧道有三條,自東向西分別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這些道路穿行於大山之間,雖然路途最近,但崎嶇難行,又容易遭遇伏擊,在準備倉促的情況下曹操決定放棄。那就只有一條路了,就是繞行大散關。大散關是關中四關之一,位於今陜西省寶雞市南面的大散嶺上,是由陜西進入四川的要道,號稱“川陜咽喉”,當年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走的這裏,現在曹軍進攻的方向剛好相反。

建安二十年(215)4月,曹操率軍抵達大散關,到了一看,路也很難走,曹操寫了一首《秋胡行》,記錄行軍的艱辛。不僅行軍艱難,還遇到了氐人發起的叛亂。曹魏新置的雍州刺史部轄下有不少氐人,曹操率軍南下漢中時氐王竇茂突然起兵反叛,他們聚集一萬多人,占據漢中以西的武都郡一帶峙險不服,曹軍如果繼續南下,氐王就如同頂在背後的一把刀,這不是小事。

曹軍不得不停下進軍的步伐先解決氐人問題,他派張郃、朱靈率所部在雍州刺史張既的配合下攻打氐王,竇茂退守河池,即今甘肅省徽縣一帶。曹操下令猛攻,於這一年5月將河池攻破,曹操下令屠城。

屠城雖廣受詬病,但也的確對敵人造成了強力威懾,有一個記載說當時韓遂所部還在雍州刺史部境內活動,韓遂的部下麹演、蔣石等人把他斬殺,把首級呈給曹操,如果這條記載準確,韓遂死時就已經70多歲了,起兵至今超過了30年。

還有一個叫劉雄鳴的,是關中人,李傕、郭汜作亂長安時隱入秦嶺山中,很多人依附他,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懾於曹軍的威嚴劉雄鳴主動前來拜見,曹操很高興,對他說:“我剛進關,就夢到一個神人,該不會就是你吧?”曹操任命劉雄鳴為將軍,讓他召集部眾隨同大軍行動。劉雄鳴其實就是秦嶺山中的土匪,這些人自由慣了,並不喜歡被招安,劉雄鳴在部下的鼓動下再次反叛,多達數千人,占據要道,曹操派夏侯淵前往討伐,劉雄鳴率叛軍余部逃往漢中。

漢中的西鄰是雍州刺史部武都郡,郡太守名叫蘇則,字文師,關中人,舉過孝廉、茂才,才能品行都不錯,曹操在行軍路上召見了他,對他的工作很滿意,讓他帶人擔任大部隊的向導。

這些事一耽擱,就到了夏天,麥子成熟了。張既、蘇則等組織民眾就地收獲小麥,加上從關中調來的糧食,軍糧供應就不成問題了。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丞相這麽急於進軍漢中,時間都是算好的,如果晚來一兩個月,收麥子就趕不上了。

有糧食還要保證運輸,雍州刺史部地廣人少,曹操命長安特別市市長(京兆尹)鄭渾、河東郡太守杜畿等人征調運輸隊來前線負責運輸,杜畿迅速征調了5000人親自帶往漢中前線,雖然跋山涉水、遠離家鄉,但大家士氣很高,沒有一個人逃亡,大家都互相勉勵:“人都有一死,寧死也不能辜負杜太守!”

7月,曹軍主力進抵陽平關。

陽平關位於今陜西省勉縣境內,是漢中的西大門,它北面是秦嶺,南臨漢水和巴山,處於陳倉故道和金牛道交會處,這兩條古道一條是關中南下漢中的必經之路,一條是漢中入川的必經之路,陽平關處於其結合部。

之前曹操曾向當地人詢問陽平關一帶的地形,有人告訴他陽平關的地勢一點都不險要,關前的南北兩山相距很遠,不容易守住。到了陽平關曹操一看完全不是那麽回事,不由得感嘆道:“別人轉述的,未必都是真實情況啊!”

聽說曹操親率大軍到達陽平關,張魯自知不是對手,準備投降,但是遭到其弟張衛的反對。張魯於是派張衛以及楊昂等人率兵數萬,在陽平關前橫著築石城十多裏,攔住曹軍的進攻。

曹軍大約有10萬人,張魯軍大約3萬人,但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人多並不是最有利的因素,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曹軍死傷慘重,曹操感嘆道:“打了30年的仗,還沒有這樣受制於人的,怎麽辦?”

曹操竟然想到了撤兵,但是奇跡發生了。當時曹操撤退的命令已下,夏侯惇、許褚所部接到命令連夜撤退,夜裏看不清路,結果誤入敵人兵營,敵人不知究竟,還以為曹軍攻營得手,居然四散敗走。侍中辛毗、劉曄等人隨軍行動,他們告訴夏侯惇、許褚說已經占領了敵人的要塞,夏侯惇、許褚不相信,親自來察看,果然是真的,立即報告曹操。

還有一個記載,說當時不知從哪裏竄出來數千只麋鹿沖入張衛大營,張衛軍營夜驚,曹操手下的高祚等部離此不遠,高祚吹響鼓角,召集其他友軍,張衛大懼,以為這都是曹軍預謀好的攻營戰術,於是投降。陽平關就這樣稀裏糊塗地被攻下了,曹操一看,那就不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