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劉璋坐不住了

關中之戰改變了北方的格局,受震動最大的一個是漢中的張魯,一個是益州的劉璋。張魯知道,關中既平,曹操的下一個目標一定是他。劉璋也知道,張魯若敗,曹操一定會從漢中進攻益州。

張魯和劉璋都知道,憑借他們本身的力量要做到自保根本不可能,為求生存,他們都在努力地找辦法、找出路,不過他們的想法不太一樣,張魯傾向於投降,劉璋傾向於抵抗。

投降當然好辦,而要抵抗,就不那麽容易了。

除了他們,孫權和劉備也都在關注著這邊的局勢,孫權想起周瑜臨終前當面向自己提出的建議,認為現在正是進軍益州的好機會,於是派人到公安給劉備送去一封信,信中說:“張魯據有巴郡、漢中郡為王,為曹操作耳目,妄圖吞並益州,劉璋不武,無法自守,如果曹操占據蜀地,則荊州危矣。現在我想先攻取劉璋,之後進討張魯,使首尾相連,一統吳楚。如此,即使有十個曹操來,也沒什麽可擔心的了。”

在信中孫權只說統一吳楚以對抗曹操,沒有說誰去統一、統一之後怎麽辦,對劉備來說對付曹操當然很重要,但這個新大舅哥也絕不是善類,這種借道伐蜀的事當然不能答應,誰敢保證孫權不會來個“摟草打兔子”?更何況,益州早已成為劉備的必取目標,又怎會拱手讓別人?

劉備想了想,給孫權回了封信:“益州百姓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張魯為人虛偽,未必肯忠於曹操。現在如果驟然用兵,人馬軍需將運轉於萬裏之間,要取得成功,吳起、孫武在世也不敢保證。曹操雖有無君之心,但是卻有奉主之名,聽說曹操失利於赤壁,現在已無遠志。如今天下三分,曹操據其二,他的想法是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怎麽肯去攻打漢中、益州?我們之間不應互相猜疑、攻伐,那樣就會讓曹操有機可乘,非長久之計。”

劉備不同意孫權的提議,不僅不同意,還把孫權惡心了一下,說什麽益州和漢中都不好打,吳起、孫武在世都未必能辦成,你孫仲謀更沒辦法,你別惦記漢中和益州了,人家曹操正盯著你的江東呢,還是好好想想該怎麽自保吧?

劉備就差直接說:我要是你都愁死了,還顧得上打別人?

接到劉備的回信,孫權氣得夠嗆,這個妹夫看來真是大家說的那樣,表面忠厚其實奸詐得很,不答應算了,還說那麽多?孫權有些後悔,當初不該把南郡讓出來,如果南郡還在自己控制之中,就不存在借道的問題了。

孫權越想越生氣,盛怒之下決定單幹。孫權下令,命孫瑜率水軍集中於夏口,擺出一副溯江而上的陣勢,之後再次知會劉備,江東水軍要經過荊州攻打益州。此時魯肅是江東在荊州方面的總負責人,孫權沒讓魯肅負責西進行動,是不是對他不信任呢?其實不是,進軍益州是大事,不是依靠荊州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必須調動整個江東的人馬,孫瑜是孫堅弟弟孫靜的次子,孫權的堂兄,此時的軍職是奮威將軍,而魯肅還只是偏將軍,由孫瑜統一指揮西進行動,更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照會發出,劉備不理,想硬闖,那就來吧。公安、江陵、夷陵、秭歸這些長江上的要塞全部都掌握在我的手中,我不同意,你以為你能過得去?

孫瑜也不讓,做出非過不可的姿態,眼看兩個盟友就得在當年赤壁之戰的那一段長江上打起來,劉備給孫瑜寫了封信,信裏說:“我劉備與劉璋同為宗室,憑借先人的英靈匡扶漢朝。今天劉璋得罪大家,我深感竦懼,不敢聽聞,希望閣下對他能加以寬貸。”信裏還撂下一句狠話:“你如果強行通過攻取蜀地,我就披發入山,決不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義!”

劉備拿忠義做擋箭牌,讓孫權、孫瑜無話可說,更重要的是,劉備看來翅膀已經硬了,敢攤牌了,所謂披發入山,其實就是不惜一戰的意思。

劉備的確做著開戰的準備,他讓諸葛亮立即從臨烝回來,迅速調整了軍事部署,讓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屯南郡,自己駐紮在公安,一字排開,布下重重防線,防備江東的人馬硬闖。孫權盡管氣得要命,但硬拼他並無把握,即使獲勝,也將使曹操坐收漁利,那是最壞的結果。

考慮到這些,孫權只好命孫瑜回來。

成都城內,劉璋整日如坐針氈。

他比張魯還著急,因為他不想投降曹操。但如何化解即將到來的危機,他一時也想不出太好的辦法。如果沒有荊州作為前車之鑒,他或許也會選擇投降,但他看到劉琮投降曹操後荊州立即陷入多路勢力的爭奪中,多少年來兩代人辛苦經營的基業瞬間被戰火摧毀,曹操對劉琮等人的安排更讓劉璋寒心,他感到曹操現在是個很冷血的人,投降沒有出路。束手就擒他更不甘心,畢竟益州地方很大,他們父子在此經營多年,有一定的勢力和基礎,還有與曹操周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