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小青年挑起大擔子

對曹操來說,官渡之戰後可以稍微喘口氣了,趁著這個空档,再來說說江東的事。

孫策死後,年僅18歲的孫權接班,成為孫氏基業的第二位繼承人,對孫權來說,失去最倚重最親近的人,這種痛苦十年間竟然讓他連嘗兩遍,上一次是父親,這一次是長兄。哥哥孫策臨終前讓他來挑起重擔,但這是多麽沉重的一副擔子,他甚至無心多想,他的心裏只有哀傷,連覺都睡不著。但當時的形勢十分嚴峻,如果陳登、黃祖這些敵人知道這裏發生了變故,就會趁勢偷襲,還有那些雖已臣服但一直不穩定的地區,如果感到孫策死後群龍無首,也一定會蠢蠢欲動。

作為孫策臨終前寄予重望的“托孤重臣”,張昭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對孫權說:“孝廉,這是哭的時候嗎?現在是奸宄競逐,豺狼滿道,請先把禮制放到一邊,節哀振作精神。”孫權被舉過孝廉,所以張昭這麽稱呼他。但孫權還是振作不起來,張昭不管,硬是讓人給孫權換了衣服,扶著他上馬,親自陪著孫權出巡各軍,形勢才稍稍安定。

孫策平時最為信賴的人有四位,分別是張昭、程普、周瑜、張纮。張昭負責文事,程普在武將中資格最老,周瑜當時的身份是中護軍,同時兼任江夏郡太守,江夏郡還是黃祖的地盤,周瑜最重要的任務是繼續攻打黃祖,他駐軍在巴丘,即今江西省峽江縣,距離孫策去世的地方有上千裏,孫權讓人送信給周瑜,讓他火速前來。

另一位張纮,就是向孫策提出“江都對”的那位,目前離得最遠,在許縣。孫策去世前的一年,派張纮出使許縣,結果被曹操留了下來,曹操看中張纮的才幹,以朝廷的名義任命他為侍禦史,還讓張纮兼任九江郡太守,但不讓他赴任,希望他留下來幫自己,被張纮以身體有病拒絕。

後來,朝廷任命孫權為討虜將軍,仍兼任孫策生前的會稽郡太守一職,承認了孫權作為孫策事業繼承人的地位。但詔令特別強調,孫權平時須駐紮在吳縣。

這是曹操的主意,是對孫權的警告。

而在內部孫權的地位也並不穩固,這個不到20歲的小夥子能不能領導整個江東的事業,很多人都在觀望。

孫堅和孫策實行強人統治,手下固然有不少精兵強將,大家都以他們二人為核心,一旦風雲有變,核心沒了,這支隊伍就有瞬間分崩離析的可能,孫堅死後數萬人馬頃刻間被袁術輕易吞並,就是前例。

江東各郡縣雖然初步平定,但很多地方的統治並不穩固,州郡遍布英豪,個個不是省油的燈,一部分已經歸順的人此刻也在思量著另起爐灶,和孫權並沒有形成穩固的君臣關系。孫策給孫權留下的地盤大約是五個郡,分別是會稽郡、吳郡、丹陽郡、豫章郡、廬陵郡,前四個郡原來就有,廬陵郡是由豫章郡中分出的一部分新成立的郡。會稽郡太守由孫權兼任,丹陽郡太守是孫權的舅舅吳景,豫章郡太守是孫權的堂兄孫賁,廬江郡太守名叫李術。

此外,還有一個郡目前也正在納入孫氏集團控制內,這就是江北的廬江郡,孫策生前發動了皖城之戰,取勝後任命孫權的堂兄弟孫輔為太守。吳景、孫賁還好,對孫堅、孫策一直很忠誠,孫輔就不太好說了,對孫權並不太服氣,還有李術,野心很大。

論地盤,確實現在已經不小了,但孫策依靠武力手段平定江東,殺伐無數,被殺者中不乏地方大族、豪強,這些人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他們的支持者有的隱沒於民間,暫不發聲,但復仇之心未死;有的表面合作,可內心並不情願。孫策遭遇意外雖然有一定偶然性,但樹敵太多也隱含著這個意外實出必然。

外部形勢就更不用說了,曹操、陳登、劉表、黃祖等外部強敵此時也無不想趁隙相攻,曹操雖然無法分身,但他不會毫無作為,只要這邊有一線機會,曹操就會抓住大做文章。劉表、黃祖的總體實力不亞於曹操,如果主動發難,江東的西面將面臨巨大壓力。

現在,不管外部敵人還是江東的內部,不少人都在盯著孫權看,如果頭幾腳踢不好,恐怕就會有失去控制的危險。

按照朝廷詔書的要求,辦完兄長的喪事孫權便留在吳縣,周瑜、張纮也先後到了這裏,周瑜不僅自己來了,還帶來了所部人馬。張昭和周瑜給了孫權極大的幫助,作為孫策臨終前指定的“輔臣”,他們二人都真心實意地願意幫助孫權渡過難關。

張昭以討逆將軍府長史的身份向各郡下發文告,要求大家奉令行事,不得妄動,維護地方的穩定。張昭年紀比孫權大得多,孫策生前以師友之禮待之,孫權就把張昭看成自己的師傅,稱呼他為張公。周瑜以中護軍的身份留在了吳縣,他手下有一支從巴丘帶來的人馬,在當前的形勢下,這一點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