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資本主義”齊國(第3/3頁)

除了原則上的限定之外,還有一些具體的規定。

譬如國君只能在春秋兩季出遊,春天出去調查農事上有什麽困難,這叫做“遊”,秋天出去是要考察人民生活上有什麽不足,這叫做“夕”。除此之外,出去吃喝老百姓,勞民傷財的叫做“亡”,在外面遊樂得不想回來的叫做“荒”,這兩種要嚴格禁止。

國君的義務是選拔賢良,知人善任,嚴格禁止事必躬親,同樣嚴格禁止幹涉官員職責內的事務。

正因為管仲對齊桓公有了原則的和具體的約束,齊桓公基本上不擾民,也不幹預官員的事務,真是想犯錯誤都沒機會。

有沒有一點君主立憲的味道?

【第十八,信訪制度】

那時候就有信訪制度了?別以為這是社會主義特色,老老祖宗黃帝那時候就有“明台”作為信訪辦來處理群眾投訴了。

管仲設立了“嘖室”,嘖是什麽意思?就是七嘴八舌吵吵嚷嚷的意思,“嘖室”就是信訪辦。

“察民所惡,以自為戒。”這是管仲設立“嘖室”的目的。

信訪辦的門口寫著四句話:“法簡而易行,刑審而不犯,事約而易從,求寡而易足。”翻譯成現代話就是:法律是不是簡明易行,刑罰是不是審慎公正,政事是不是簡單而不擾民,稅收是不是少而且方便繳交。什麽意思?就是說在以上這些方面有投訴的,無任歡迎。

直接批評國君的過失的,被稱為正直之士,他們的意見都會被受理。

這不就是言論自由嗎?

負責信訪辦的是東郭牙,因為他很正直,而且敢於和齊桓公爭論。

【第十九,軍事制度】

在軍事方面,管仲強調寓兵於農,“做內政而寄軍令”,將軍事編制隱於行政編制之中。規定國都中戰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裏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戎,由裏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子三人分別擔任三軍的主帥。這樣就把居民行政、生產組織與軍備、戰鬥組織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讓士兵們在訓練中團結協作,讓他們“守則同固,戰則同強”,從而培養了團隊的協同作戰能力。

為了解決軍隊的武器裝備問題,管仲對軍備和軍賦制度進行了改革。他規定:鄙野中,六裏見方的區域命名為暴,要出兵車一乘(一乘配四匹馬,二十八個甲士,二十個盾牌手,三十個民夫),並且還要承擔黃金一鎰的軍費(沒有黃金的,可用絲絹和布代替)。

管仲還規定了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的辦法。犯重罪的人,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的人,可以用皮盾與車戟贖罪。犯小罪的人,可以用銅鐵贖罪。這樣就大大補充了軍隊的裝備,解決了軍備不足的問題。

【第二十,敎育和尊師】

尊師重教絕不是從孔子開始的,因為管仲早就作了這方面的規定。

《管子·弟子職》通篇就在講弟子應當怎樣尊重老師,簡單介紹一下。

早上,弟子給老師打洗臉漱口的水。打掃幹凈教室,老師進來講課。講完課,老師第一個走,弟子們起立。

吃飯的時候,弟子們擺好飯菜,老師先吃,老師吃完,弟子們才能吃。

掃地應該從西南的角落開始掃,都掃到門口收拾垃圾。

到了晚上,弟子們替老師鋪床,第一次要問老師頭朝哪邊。老師休息後,弟子們還要互相交流學業。

還有更多,這裏不再詳述。

【第二十一,自我批評】

即便如此偉大,也正因為如此偉大,管仲很重視自我批評。

“怕的是自身不善,不要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個人可以有錯誤的行為,但是人民不會有錯誤的評價。總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善於責備自己的,人民就不會責備他。只有不肯責備自己,認為自己永遠偉大光榮正確時,人民才會去責備他。所以,承認自己的錯誤,那是‘強’的表現;修養自身的節操,那是‘智’的表現;不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那是‘仁’的表現。所以,英明的國家領導把過失歸於自己,把功勞歸於人民。”

有這樣的精神,管仲怎麽會治理不好齊國呢?

篇幅所限,只能將管仲的治國方略簡單介紹到此了。

我要移民去齊國!!!!

看完這段,是不是你會有這樣的沖動?

春秋那年頭,齊國的綠卡比現在美國的綠卡值錢多了。

看完這些,該知道為什麽《管子》不被歷代統治者們所喜愛了吧?知道《管子》為什麽進不了歷朝歷代的教科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