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荀子說人性(第3/7頁)

公元前251年,平原君死於邯鄲。戰國四公子中,平原君趙勝按年齡排於第二,後人對他的差評也排於第二,僅次於春申君黃歇。司馬遷對他的評價是:亂世中的一位翩翩公子,然而不識大體,“利令智昏”。

所謂利令智昏,指的是他極力主張接收上黨,導致秦國進攻長平,造成四十余萬趙軍死亡的重大悲劇。

墨子:兼愛與非攻

邯鄲之戰讓東方各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也讓天下諸侯認識到,秦國並不像想象中那麽強大,只要大家團結起來,制止秦國的擴張不是難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侯們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建立合縱抗秦聯盟,反而是各自圖謀兼並土地,謀取眼前利益。“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習慣,古已有之。

公元前255年,楚國攻魯,占領曲阜,將魯國社稷遷於莒縣,兩年後又遷於钜陽。此後又過了四年,末代魯侯魯頃公被楚考烈王廢為庶人,魯國從此滅亡。

魏國不僅攻取了秦國的陶地,還乘機進攻衛國,奪取了衛國的大部分領土。

燕國見趙國連年戰爭,且“壯者皆死於長平”,企圖兼並趙國,於公元前251年傾全國之力,發兵六十萬攻趙。趙國以廉頗為將,大破燕軍於鄗邑,殺燕相栗腹;又使樂乘大敗燕軍於代,並乘勢攻燕,一度包圍燕國的首都薊城。

燕國在攻趙的同時,還派遣部隊進攻齊國。楚國在消滅魯國之後,也繼續北進,進攻齊國的南陽地區(泰山西南,汶水以北)。魏國則在滅衛之後繼續東進,攻取了齊國的平陸(今山東省汶上)。

最搞笑的是雒邑城裏的周天子。邯鄲之戰後,汾城戰事吃緊,周赧王派使者入秦,表示願意為秦國打探東方諸國動靜,幫助秦國向三晉發動反攻。秦昭王對此深表欣慰,於公元前256年派兵入侵韓國,斬首四萬;接著入侵趙國,斬首九萬;再順勢入侵西周,迫使周朝將三十六座城鎮和三萬人口全部獻給秦國。同年,周赧王去世,西周滅亡,從此連有名無實的周天子也沒有了。

在這個戰亂紛紛、無處安放靈魂的年代,有一群人始終保持著簡樸的生活態度,力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給天下帶來和平,他們被世人稱為“墨者”。

墨者的祖師爺,是生活在戰國前期的宋國人墨翟,人稱墨子,他創立的學派就叫墨家。

關於墨翟的身世,史上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墨翟的祖上是周朝的武士,專門負責訓練軍隊,類似於“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隨著周朝的衰落,這些身懷絕技的武士喪失了地位,流散各地,誰雇傭他們就為誰服務,相當於歐洲封建時代的雇傭軍或者日本戰國時期的浪人,而在《史記》中則將他們歸於“遊俠”。遊俠不是流民,更不是流氓無產者,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有很強的職業操守。

另一種說法,墨翟的先祖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公子目夷。目夷又名墨夷須,其後人遂以墨為氏。到了戰國時期,墨氏已經衰落,淪落為平民。

還有一種說法,墨翟是奴隸出身。奴隸是沒有姓氏的,所以墨翟並非姓墨,而是因為受過墨刑(臉上刺字,如同牲口打烙印),便被稱為墨翟了。

最為新奇的說法是,墨不是姓氏,翟也不是名,“墨翟”其實是“蠻夷”的諧音,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蠻夷,是翻越了喜馬拉雅山,從印度來的阿三。

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墨家是組織最為嚴密的一家。它對成員的要求是樸素、堅忍、忠誠、無條件服從組織的命令,而且具備一定的軍事素質。墨者的首領稱為“巨子”,對於所有成員具有決定生死的權威。從這種情況看,第一種說法應該是比較靠譜的。

墨翟自然是這個組織的第一任巨子。

公元前445年,那還是楚惠王的年代,楚國向東擴張勢力,企圖進攻宋國,為此請了當時的名匠魯班制造攻城器械。墨翟得知後,走了十天十夜來到郢都求見魯班。

魯班當然也聽過墨翟的大名,很謹慎地問道:“先生不遠千裏來見我,請問有什麽指教呢?”

墨翟說:“北方有人欺負我,我想請您幫我殺掉他。”

魯班很不高興,板著臉不回答。

墨翟又說:“事成之後,我自有重酬。”

魯班忍無可忍,說:“我是講道義的人,決不能無故殺人。”

墨翟趕緊站起來,拜了兩拜說:“我聽說您造了很多攻城的工具,要拿去進攻宋國。可宋國有什麽罪呢?楚國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眾,犧牲自己缺少的民眾而爭奪自己並不缺少的土地,這算是哪門子道理哦?”

魯班這才知道他來的真正目的,說:“您說得對,可是攻宋的大事已經定下來,不是我能夠阻止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