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騎兵沖擊戰術的發展期(東漢到西晉)

經過漢武帝、宣帝時對匈奴的大規模戰爭,漢軍騎兵戰術逐漸從騎射向沖擊轉變。西漢騎兵面臨的主要對手是擅長騎射的匈奴遊牧族騎兵,到王莽、劉秀時期的內戰中,參戰各方都是以步兵為主力的中原軍隊,這和秦末大起義到劉邦建漢的戰爭很相似。但不同的是,兩漢之交的騎兵已經繼承了對匈奴戰爭中摸索出來的沖擊戰術經驗,並開始嘗試用這種戰術對中原步兵作戰。所以在新莽末、東漢初的戰爭中騎兵的重要性上升,運用也更為廣泛。到東漢末軍閥混戰和三國時期的割據戰爭,騎兵對步兵的沖擊戰術運用更廣。關於這一時期騎兵在戰爭中應用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後漢書》對劉秀及其部下諸功臣的記載。但可惜的是《後漢書》對東漢戰爭的記載非常簡略且程式化,所幸東漢末年的戰爭有《三國志》和裴松之注,材料稍為翔實。本章主要利用《後漢書》和《三國志》探討東漢初到三國時期騎兵戰術的特點。[1]

第一節 劉秀時代的“突騎”作戰

劉秀騎兵的來源

劉秀起兵初期所部多是步兵。因為他們起兵的南陽是內地農耕地區,並非戰馬產地,又不受北方匈奴威脅,西漢在這裏征發的都是材官(步兵弓箭手)。到劉秀集團進入河北地區時,才征發北方邊郡漁陽、上谷兩郡騎兵,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武裝。為劉秀爭取上谷、漁陽兩地騎兵的,主要是吳漢和耿弇二人。吳漢是南陽人,本是劉秀鄉黨,但王莽時浪跡在漁陽郡一帶,“以販馬自業,往來燕、薊間,所至皆交結豪傑”[2];耿弇則因為其父耿況在王莽時曾擔任上谷郡太守(此職務王莽時改名為“朔調連率”),在當地較有人脈。當時,王郎割據邯鄲對抗更始帝和劉秀。吳漢和耿弇借助漁陽、上谷人對王郎的敵意,將其郡屬騎兵招致劉秀麾下。當時兩郡出兵的數量是“各發突騎二千匹,步兵千人”,這四千騎兵、二千步兵在南下投奔劉秀的路上,就已經取得了“所過擊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四百余級,得印綬百二十五,節二,斬首三萬級”的戰績,[3]戰果大得有點驚人,不過東漢末時曾有“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的慣例,[4]很可能劉秀時代就有這種風氣了。

對這支投奔自己的騎兵,劉秀十分重視。當時他正與邯鄲王郎作戰,雙方都誇耀上谷、漁陽騎兵會倒向自己一方。上谷長史景丹帶騎兵趕到時,劉秀不禁感慨“何意二郡良為吾來!”[5]李賢注引《續漢書》載:“時上使漢等將突騎,揚兵戲馬,立騎馳環邯鄲城,乃圍之。”[6]可見這支突騎在當時具有極大的震懾力。劉秀部屬諸將也很重視這支新來的騎兵,都希望能多分一些給自己:“諸將人人多請之”。在擊敗王郎後,劉秀開始與更始帝決裂,又派吳漢、耿弇到幽州征調了更多的突騎。他試圖爭取更始帝派來的將軍馬武,也向其試探:“吾得漁陽、上谷突騎,欲令將軍將之,何如?”由此獲得馬武的歸附。[7]

劉秀時代騎兵的戰術職能

劉秀與其他割據武裝的戰爭中,騎兵仍舊負擔著戰國和劉邦時代的傳統任務,就是襲擾敵軍後方,破壞其糧運。與河北的銅馬勢力作戰時,吳漢所部騎兵就擔負了這一任務:

吳漢將突騎來會清陽。賊數挑戰,光武堅營自守;有出鹵掠者,輒擊取之。絕其糧道,積月余日,賊食盡,夜遁去,追至館陶,大破之。[8]

擊敗這支銅馬軍後,劉秀緊接著攻擊另一支“五校”武裝,五校向北逃遁。劉秀接受了部屬陳俊的建議,派騎兵快速迂回到五校敗軍的前方進行堅壁清野,“視人保壁堅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賊至無所得,遂散敗”[9]。當然,不止劉秀一方會使用這種騎兵戰術。建武四年(28年),劉秀派馬武進攻河南的周建、蘇茂武裝時,敵軍也用騎兵襲擊了馬武軍隊的糧運,誘使馬武主力前往救援並將其擊敗。[10]

除了傳統的騷擾、破襲戰術,劉秀騎兵還負擔起了一種全新的職能:沖擊敵步兵主力。《後漢書》中,劉秀的騎兵習稱“突騎”,可能就和這個新職能有關。比如景丹帶兩郡突騎投奔劉秀不久,就參與了劉秀對王郎的戰鬥。王郎步兵主力先強攻進劉秀軍營壘中,造成劉秀步兵潰散,這時:

丹等縱突騎擊,大破之,追奔十余裏,死傷者從橫。丹還,世祖謂曰:“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乃見其戰,樂可言邪?”[11]

騎兵打擊步兵主力並取勝的戰例,這是史書記載中比較早的一次。劉秀起兵已經數年,似乎也極少見到騎兵擊敗步兵的壯舉,才會有此感嘆。不過,當時馬鐙尚未出現,騎兵強行沖擊時自身的落馬風險也比較大。劉秀騎兵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和對方步兵缺乏訓練、素質低下有關。比如耿弇剛獲悉王郎起兵時說:“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12]王郎等河北武裝大都是乘亂世而起的草寇,缺乏嚴格的組織和訓練,面對奔馳而來、聲勢浩大的騎兵時很容易作鳥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