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動蕩的年月(第4/5頁)

1269年,八剌東行至海都控制下的塔剌思河流域,與欽察汗國、窩闊台汗國三方諸王聚會於塔剌思和肯切克(Kenjek)草原(注:《史集·阿八哈傳》,卡爾揚刊本,第12頁;《史集》漢譯本,第3卷,第110頁。瓦撒夫的記載不同,他說三方會聚於撒麻耳幹以北的哈忒旺(Katwan)草原,而會議舉行於回歷665年(1267),同時他把此後發生的八剌入侵伊利汗國之事,也提前了兩年,系於1268—1269年。),這是一次沒有大汗參加,也沒有經過大汗同意的西北諸王瓜分阿母河以北地區的忽裏台大會。在談判中海都成功地迫使八剌讓出阿母河以北三分之一地區的權益。

《木陰歷史選》中提到的八剌在離塔剌思不遠的忽闌八什(Qulan-bašï)之地的活動,大約也是這一時期的事。木陰說:“據說在嚴冬的時候,他(指八剌)乘騎經過一個叫忽闌八什(Qulan-bašï)的地方,這裏是整個圖蘭(Turan)之地最冷的地方。有一次,嚴冬束縛了他的腳,他情不自禁地從馬上跌下來。此後他才恢復了知覺,親手用棍子打了凍僵的腳。他說:‘這腳為什麽因寒冷而對抗紮撒耽擱不前?’”(注:見歐班夫人校勘本,第105頁。)“忽闌八什”之地,志費尼書中曾數見,但拼法不固定。一次作者說:“在別納客惕河,諸王子團聚在父王(成吉思汗)身邊,召開一次忽裏台大會。然後,他們由此啟程,直抵忽闌八什,朮赤從另一方趕到,與其父會師。”另一次,志費尼說:“長子朮赤曾到忽闌八什去見成吉思汗,並從那裏歸去,這時大限已到。”還有一次,志費尼在敘述鎮守呼羅珊的大臣阿兒渾東行朝見蒙哥時,“行人抵達塔剌思,得到蒙哥合罕即位的喜訊。他加快步伐,盡管大雪使行動不便,阻止前進,他卻毫不理睬。他抵達忽闌八什境內,大雪填平溝谷山丘,封鎖道路。填滿大路的雪深逾一馬。”(注:《世界征服者史》,第164、314、613頁。)阿兒渾所遇的情況與八剌頗為類似。忽闌八什山口位於阿雷思和塔剌思之間。其名在突厥語中義為“野驢頭”。

(二)那木罕北征

阿裏不哥失敗後,忽必烈出兵占領亦列河流域是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之一。瓦撒夫書記載道:

當統治之順序輪到公正的忽必烈合罕之時,當阿裏[不哥]的激動與阿魯忽之違抗達到其轉變點之時,忽必烈合罕命一支大軍前往阿母河岸,使一切居於這一地區的[那些]企圖獨立的宗王統統從交通線上撤走,這樣合罕的使臣可以毫無困難地往返於旭烈兀大王[與大汗之間]。海都對此十分不安,……並踏上了通向戰爭[之程]。(注:《瓦撒夫史》第1卷,波斯文,第132頁;德譯本,第126頁。)

此事在《史集》中亦有反映,拉施都丁記旭烈兀受封為伊利汗時寫道:

不久前,使團自契丹之地到來,忽必烈合罕已登上皇位,阿裏不哥已成為他順服的臣下,而阿魯忽則已去世。旭烈兀受旨:為自阿母河至遙遠的苫國(敘利亞)和密昔兒(埃及)地之王。他們(指忽必烈宮廷)已派出三萬名威名卓著的蒙古騎兵來增援他。(注:《史集》第3卷,巴庫波斯文刊本,第90頁;漢譯本,第94頁。參見拙文《旭烈兀時代漢地與波斯使臣往來考略》,《蒙古史研究》,第2輯,1986年。)

對比《史集》與《瓦撒夫史》記載,可知二者所述的是同一件事。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忽必烈剛平定阿裏不哥之亂,派三萬蒙古人直接增援旭烈兀似不可能,當以瓦撒夫所記為是,即忽必烈的目的是恢復原蒙古國時代大汗對中亞的控制權,保證漢地與波斯之間的往來暢通無阻。

查元初朝廷向西北派軍,只有忽必烈之子那木罕出兵規模最大。那木罕受封北平王,出鎮漠北事在至元二年(1265)二月。(注:《元史》卷6,《世祖紀》,第111頁;卷108,《諸王表》,第2738頁。)時間亦相近。如果這支負責保護漢地與波斯交通的軍隊就是那木罕所部的話,那麽它並沒有到達阿母河岸,而是止於阿力麻裏草原。那木罕進駐阿力麻裏引起海都的恐慌,《元史》記載,至元五年(1268),海都叛,自阿力麻裏“舉兵南來,世祖逆敗之於北庭,又追至阿力麻裏,則又遠遁二千余裏,上令勿追”。(注:《元史》卷63,《地理志》。)《史集》亦有如下記載:

時[海都]與火你赤那顏攻擊了依附於蒙哥之子玉龍答失的納鄰(Narin),駐軍於彼處,殺人越貨,叛跡昭然。合罕遣其子那木罕率如下左右翼諸王……前往討之。(注:《史集》,卡裏米刊本,第632—633頁;《史集》漢譯本,第2卷,第312頁。邵循正據《元史·玉哇失傳》改“納鄰”為“八鄰”,見《忽必烈汗紀譯釋》,第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