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回回地圓說及其入華(第2/3頁)

《元史》卷63《地理志·西北地附錄》收有元代西北三藩的地名,少數地名之後有簡短的說明,說明文字偏重於元代歷史。其中察合台汗國的地名37個,附於篤來帖木兒汗名下;欽察汗國的地名共10個,附於月祖伯汗(即月即別)名下;伊利汗國的地名45個,附於不賽因汗名下。將《西北地附錄》與《經世大典圖》相核對可以發現,明人編修《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時,所利用的就是《經世大典圖》的稿子。

編修《經世大典圖》的漢、回回地理學家們肯定仔細地鉆研過以希臘地圓說為基礎的回回地理學與中國傳統地理學的異同。在至元四年(1267),劄馬剌丁建造了七種“西域儀象”,其中第六種稱為“苦來·亦·阿兒子”,《元史·天文志》記曰:“漢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為圓球,七分為水,其色綠,三分為土地,其色白。畫江河湖海,脈絡貫串於其中。畫作小方井,以計幅圓之廣袤、道裏之遠近。”(注:《元史》卷48《天文志·西域儀象》,中華書局點校本,第999頁。)

“苦來·亦·阿兒子”,為阿拉伯語kurah arz的波斯語讀法kura-i arz的元代漢語音譯,意為“地球”。其中“苦來”(kura),意為“球、蒼穹”,即《元秘書監志》卷7所列之回回圖書中之“兀速剌八個窟勒小渾天圖”(或為“兀速剌八·窟勒”[Usturlab Kurah],意為“球形星盤”之訛)中的“窟勒”。“亦”(-i)為波斯語“耶紮菲”結構,表示屬格意義。“苦來·亦”(Kura-i),此言“……的球”。“阿兒子”(arz),意為“陸地、土地、國家”。

元代尚無“地球儀”之稱呼,故譯為“地理志”。這個地球儀以木制成,當時已經知道地球上水與陸地大致為7:3之比。此地球儀上將陸地以綠色標出,將海洋繪為白色,還繪出經緯線和江河湖海。繪制時以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幅圓之廣袤、道裏之遠近”,可見與現代地球儀相去不遠。

元代大量收藏在官府的回回科學書籍普通百姓並無機會接近。1368年明軍攻入大都,收元廷府藏席卷而至集慶(南京)。明太祖理政之暇,瀏覽元廷藏書時發現,其中有數百種西域圖書,字異言殊,無法閱讀。遂召回回屬臣馬沙亦黑等人次第譯之。洪武年間刊行於世,其中有一部即為《回回天文書》,此書第一類第十五門《說三合宮分主星》提到:“但是有人煙、生物之外,亦分作四分。從中道上緯度往北分起,至緯度六十六度處止。經度自東海邊至西海邊,一百八十度。經、緯度取中處:緯度三十三度,經度九十度。東西南北共分為四分。但是地方緯度三十三度以下、經度九十度以下者,此一分屬東南;若緯度三十三度以下、經度九十度之上者,此一分屬西南;若緯度三十三度以上、經度九十度以下者,此一分屬東北;若緯度三十三度之上,經度九十度之上者,此一分屬西北。”(注:《回回天文書》,明洪武十六年內府刻本,涵芬樓秘籍景印,上冊,頁22a。)

“中道”,即赤道。這裏就是說,以赤道為南限、北緯66度為北限,自西太平洋的東海之濱至大西洋的西海之濱的歐亞非三大陸分為180經度。取北緯33度和經線90度為坐標原點(其位置當位於今西藏奇林湖一帶),分為東北、東南、西南和西北四片。這部回回著作的譯本向漢地學者介紹了希臘地理學的經緯度學說,及歐、亞、非舊大陸赤道以北區域的地理劃分。

《回回天文書》雖然譯成了漢文,但其有關世界地理的觀點並未引起當時中國學術界的重視。與此相反,穆斯林科學在入華的回回人心目中卻占有重要地位。少數勤於鉆研的回回學者在研習伊斯蘭教的同時,也接受了大地球形說。今能見到的是清康熙年回族學者劉智在其著作《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禮》中對地圓說的闡述。他在《天方性理》中說:“地者……其體渾圓而位於空中之中央,周九萬裏。”這是說他意識到大地懸在宇宙之中,其形如球。他還知道地球的周長。

在《天方典禮》中,他又引述《天方輿地經》曰:“地為圓體如球,乃水、土而成。其土之現於水面而為地者,蓋球面四分之一也。……又自東至西作一直線,距南北極等,為地經中線。”劉智進一步給出陸地與水分別占據地球表面面積的比例。至於赤道,劉智譯為“地經中線”。

上述《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禮》兩書所反映的並不是劉智本人的創見。劉智在《天方典禮》就明言他引述的一部稱為《天方輿地經》的記載。查考劉智的兩部著作,可發現劉智共列出參考書目80余種,其中屬穆斯林地理著作的有如下幾種: